【羊晚政见·读特观】走过40年,经济特区如何“特”?
2020-08-25 08:36 羊城晚报•羊城派
40年来,经济特区从一到多,由弱到强, 成为中国经济王冠上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

【开栏语】

明天, 是中国首批经济特区40岁“生日”。

走过40年,经济特区已发生了“天翻地覆慨而慷”历史巨变。

1979年,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8年被划定为经济特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加在一起不足4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低于1% ,而在2017年,这5个经济特区地区生产总值之和比30年前增加了约58倍,远高于全国同期增长水平。以深圳为例,1980年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70亿元,2019年则提升至26927.09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80年增长1518倍,年均增长20.7%。

从今天起, 《羊晚政见》开辟“读特观”专栏,为您读取经济特区发展传奇背后的密码。(董柳)


8月26日, 中国首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迎来40岁生日。

1980年秋, 顺应“关键抉择”,走向“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中, 深圳经济特区在南海之滨扬帆起航, 向着未知的未来进发。

40年里,经济特区发挥“特”性,壮大“特”质,用“闯”和“创”字书写发展奇迹。

40年来,经济特区从一到多,由弱到强, 成为中国经济王冠上最璀璨、最耀眼的明珠。

在首个经济特区40岁生日之际, 蓦然回首,“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历史抉择

珠江入海口的伶仃洋,是一片见证屈辱与荣光、跌宕和奇迹的水域。

1279年, 抗元兵败被俘的文天祥路过这片水域时,发出了“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悲怆之作。

1840年, 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 在这片水域对准了古老封建帝国的落日楼头。

1978年年底, 改革开放风起,吹过这片水域两岸,万丈高楼平地起。

历史留给每个地方的机遇都是有限的。广东毗邻港澳,又是沿海省份,华侨众多。

1979年4月,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 广东省委负责人提出利用毗邻港澳的有利条件,允许华侨、港澳商人直接投资办厂, 也允许某些外国厂商投资设厂, 或同他们兴办合营企业和旅游业。这一建议引起了争论, 但得到了邓小平的明确赞成和支持。当天,邓小平与广东的同志谈话。他说:你们上午的那个汇报不错嘛, 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 也搞一个特区,怎么样? 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1980年8月26日, 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中的两个位于伶仃洋两岸。

社会主义中国创办经济特区,让美国《纽约时报》发出了巨大的惊叹号: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轰然鸣响。

经济特区之“特”,体现在特殊的政策上。1980年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

特区鼓励客商及其公司投资设厂或与我方合资设厂、兴办企业和其他工业,并在税收、金融、土地和劳动工资等方面予以适当的优惠条件。这4个特区的总面积为526.26平方公里, 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管理体制和以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综合企业、综合体制。

自此, 一场深刻改写中国经济版图的变革从这里起锚。而每当改革开放处于重大历史关头时, 党和国家领导人总是亲临经济特区,指明前进方向。

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一次来到深圳经济特区等地视察时强调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2018年10月,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深圳等地, 向全世界宣示:“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

先行先试

“杀出一条血路”,需要“敏于行”。

如今的深圳第一高楼几经易手,但在上世纪80年代,深圳国贸大厦的地标高度和建设速度曾让海内外惊叹。

深圳国贸大厦位于繁华热闹的罗湖区人民南商圈。上世纪80年代,它曾是全国第一高楼, 楼高160米,共53层。从第31层开始,持续以3天一层的速度盖楼,而在当时,香港最快的盖楼速度是5天一层, 美国是4天一层。经媒体报道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在全国传开。

经济特区迸发出磅礴活力,吸引来大批青年才俊。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 也许会让一个普通的创业者来了又离开, 却不会让一个怀揣理想的企业家走出自己的视野。任正非、王石、马化腾等一批年轻人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开创了一个个让后来人如雷贯耳的民族品牌和科技企业。

“杀出一条血路”,靠“敢为天下先”。

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以来,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这里率先改革人事制度;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在这里创办; 这里在内地率先探索最低工资制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第一次被光明正大地提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深圳还敲响了土地拍卖的“第一槌”、创办了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珠海在全国首开“科技重奖”先河,发出我国第一张信用卡, 开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汕头建立起全国唯一一个“特区顾问委员会”;厦门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以“国际”冠名的民用机场……这些肇始于经济特区的“国内第一”, 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

它意味着:谁抢得改革的先机,谁能拥有人才, 谁能更快打破固有的陈旧观念,谁能接受新思想,谁就能走在发展的最前列。

在新的赛道上,机制、科技、人才、创新、观念,都是影响竞争制胜的重大要素。

从“闯”到“创”

上周,中央依法治国办《关于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命名的决定》正式公布。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广州市南沙区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广东入选的三地中,两地为首批经济特区城市。

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 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之际收获的一份生日“厚礼”。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公布。“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深圳将拥有更多闪耀时代的名片。

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三区叠加”下的深圳,又一次站在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跑道上。

珠海,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 正努力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

汕头, 正朝着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重要增长极迈进。

新时代,经济特区怎么“特”?

对这一问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说, 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成就、一大亮点,或者说是一大经验。樊纲提到了“特区模式”和“特区功能”两个概念,他说,特区模式的含义就是为了创造经验, 为解决全国性质的问题提供参照和范本。但是,特区功能最根本的一点是创新、是先行先试,特区模式可能被别人抄袭, 特区功能应该坚持。

经济特区由“闯”到“创”的动力转换,也给出了回答———作为特区的一面旗帜,深圳正实现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的切换。在“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模式”焕发出制度创新的强大生命力,截至今年4 月底, 前海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520 项,其中50 项在全国推广、69 项在全省推广。

作为珠澳合作的前沿,珠海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跨境工业区———珠澳跨境工业区, 全力做好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时代大文章。

汕头,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不断探索一个又一个“全国率先”,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40年后的今天, 中国首批经济特区继续行进在“特”的轨道上。

总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
总统筹:孙璇
执行统筹:林洁 彭启有
文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柳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