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了,我也想学医!”15岁淋巴瘤康复女孩告诉医生她的志愿
2020-08-21 15:5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住院治疗期间,长大做医生的想法在小雨心里生根发芽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魏彤
图/医院提供

“长大了,我也想学医!像你们一样。”小雨收到当地最好的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时高兴地说道。听到小雨报出喜人的成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三区病房里的医生护士们都为她骄傲。

15岁的小雨,三年前患上淋巴瘤,这三年来女孩一直顽强地与病魔做抗争,中考能考到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

淋巴瘤全身多处转移,12岁女孩与癌症顽强斗争

2016年初冬,刚上六年级的小雨,不知怎么地一直干咳、气促不见好转,一开始以为只是普通感冒,结果到当地医院拍胸片检查,显示双侧纵膈区、右肺门区有多个块状影,其中还有一个近10厘米大小。

顿时,灰色的阴霾笼罩在这个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父母连忙带着她辗转求医,到医院的次数比上课还要多,体育课小雨也只能待在角落里,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奔跑。从那时起,小雨的心里大概明白,自己的病不会一下子好起来了。

“别气馁,孩子年龄还小,治愈康复的机会很大”

不久后,父母带小雨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三区就诊,开始了半年之久的抗癌拉锯战。

经过详细的检查,小雨诊断为弥漫大B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多发淋巴结、左扁桃体、右肺、肝、脾、胰腺、小肠等,诊断书上“四期”的字样,击碎了父母带着希望的心。

“别气馁,孩子年龄还小,治愈康复的机会很大。”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三区主任邹青峰用专业的分析安抚了家属的情绪。同时,医疗团队多方研究讨论,详细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

化疗疗程逐步在这个小姑娘身上开展,那是对于大人来说,都不一定受得了的“猛药”,伴随着严重骨髓抑制、口腔粘膜炎等副反应。医生们积极予以抗炎、输血、升白细胞、升血小板、免疫球蛋白、护肝等对症支持治疗,一次次转危为安。

“姐姐,我不怕打针!我想早点回学校上课。”小雨坚强、勇敢又懂事,面对打针、吃药从未哭闹,让医护人员感动又心疼。

治疗期间不能到学校上课了,家人就带来课外书、习题册、课本,让小雨在病床上支起小桌,安静的病房一角就是她的自习室。虽然孤独寂寞,但是小雨回归校园的意愿无比强烈,一心想快点好起来。

六个月的坚持治疗,小雨各项指标逐步好转,淋巴结肿物肉眼可见地缩小,癌细胞逐步消失了!终于在2017年5月,小雨完成了6程化疗,达到出院的标准,可以返校。

小雨的学习却一点也没有拉下,顺利完成“小升初”考试,和同学们一起毕业。

小雨时常被病房里温暖的节日活动感动

住院治疗期间,长大做医生的想法在心里生根发芽

风雨过后见彩虹,短短三个春秋,小姑娘已悄然成为亭亭玉立的15岁少女,从“小升初”走到了中考阶段。

每年一度的复查,医护们都眼看着她一年比一年高,初三已经长到165厘米。每年的复检,身体各项指征正常,今年小雨的中考体育更是考了满分的好成绩,800米成绩3分13秒,跳绳1分钟198个。

而那段艰难日子,在小雨心里却留下甜甜的回忆。

“我记得那时每天都有小零食,医生护士给我的,他们还会给我买蛋糕,还有同病房的阿姨、小伙伴也会给我好吃的。”小雨说,“就是有时候口腔溃疡,吃东西不香了,有点苦恼。”

让小雨记忆犹新的是,在那一年的六一儿童节收到了医护人员送的小书包;在圣诞节,医护志愿者扮成圣诞老人,拿着一个大袋子逐个病房派发礼物……

这些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日常工作人文关怀的一小部分,而对于小孩子来说,却烙下了人生中一段奇妙又难忘的时光,种下了一颗对医学憧憬的种子,慢慢在心里生根发芽。

“长大后,我也想学医。我也想成为像你们那样的人。”或许不平凡的经历让小雨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成熟稳重,让她在读高中前就想好了志愿。经历过这次疫情,让她更加明白医生这个职业的伟大,她也想做有意义的事,帮助他人。(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