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势观察 | 广州的旧城改造,是建筑走向精细化,也是城市公共性在不断扩张
2020-08-12 19:0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20多年前的一个规划,近日因一份招标文件再次进入大众的视线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除署名外)

20多年前的一个规划,近日因一份招标文件再次进入大众的视线。

日前《环市东片区中改造-总体规划及启动区土地利用咨询服务项目招标公告》正式对外发布。这意味着酝酿20多年的环市东城市广场规划将有望实施。

根据规划,届时,将在花园酒店、白云宾馆、友谊商店围合的空间形成一个广场,该段环市东路将改为下沉隧道,用上十多年前已经和地铁5号线同步建成的行车隧道。相关方面透露,目前正在完善方案,计划今年定方案,最快明年开工。

为什么都要在环市东建一个城市广场?它对于广州的旧城改造而言意味着什么?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独家采访这一规划的设计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袁奇峰,从环市东说起,看广州的旧城区如何在新城“环抱”的态势下,突围蜕变。

袁奇峰教授谈广州旧城改造

打造千年商都的市民广场

广州环市东商圈——全国第一家超级商场所在地,我国最早一批的外资酒店聚集地的改造引发了全城高度关注。环市东,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开端,它曾一度被业内人士看作是广州的“尖东”。

然而,随着珠江新城CBD、天河商圈不断崛起,环市东其现代魅力日渐式微。上世纪90年代后期,袁奇峰提出在环市东商圈打造商城广州的标志性广场——环市东路城市广场,根据以人为本、步行者优先的思路,采用交通干道下穿广场的方案,在地面形成完成且具一定规模的步行广场,并方便行人、汽车与地铁换乘。

谈及环市东城市广场的项目,袁奇峰表示,那是他在规划部门工作留下的两个遗憾之一。他说:“我在规划部门任职期间,有两个遗憾,一是环市东的市民广场没有建起来,二是沙面的地下隧道没有完成。”

环市路(羊城派资料图)

“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集中展示自身形象的景观点,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建设水平。同时它又是市民日常社会生活的‘起居室’,表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袁奇峰说:“广州并不缺广场。大家熟悉的海珠广州市30年代以来它一直就是广州的标志性广场,但实际上它只充当了桥头交通绿岛的功能。后来火车站广场、陈氏书院绿化广场、市府前的广场一一落成,但因为它们所承接的服务人群不同,很难用作商业文化广场。天河广场的用地规模不够,也难堪重任。”

在袁奇峰看来,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商业城市,上述提到的广场,无论从区位、性质或是规模上都难以展现“商城”广州的城市形象。“而环市东这个片区就是适合建造标志性城市广场的地方。”

在环市东构建城市广场的设想早在上世纪70年代白云宾馆建成之初,就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专家莫伯治先生提出。他在其专著《莫伯治集》中就提到,“基地的东面和南面比较空旷, 在规划上可结合大楼 (白云宾馆) 形成了一个地区的中心广场。”

花园酒店(羊城派资料图)

据袁奇峰透露,经过长期的规划控制, 在花园酒店、白云宾馆地区形成了一个约 415 公顷的开敞空间。“我们今天看到,无论是花园酒店,还是白云宾馆,都在环市路的两边‘退让’出大量的空间,形成一个开阔的路面,这为市民广场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结合周边的五星级酒店以及商圈,在这里建造一个市民广场,对于广州的旧城区而言,是最适合的位置。”袁奇峰还透露,此次修广场,环市东路也不需要再“开膛破肚”,因为早在地铁5号线建设时,已同步在淘金站上方建成了行车隧道,如今,只差两边地面的坡道未修。

打造一个以人为本的城市

环市东广场的设计,除了考虑与周边商圈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它关照到城市交通与人居环境的结合。“我认为,城市发展到今天,从现代化的角度而言,不应该只考虑高楼大厦,不应该只有立交桥,现代化的城市,应该是一个行人友好的、以人为本的、公共性不断扩张的城市。”

在环市东项目上如何做到行人友好、以人为本?在袁奇峰看来, 在高度密集的中心区,可以尽量利用现有空间资源, 形成连续的步行体系, 打造多样的驻留空间和宜人的环境尺度。“这个设计以步行者优先原则, 将步行与车辆交通立体分流,结合地铁,采用城市干道下穿广场的方案, 在地面层形成完整步行广场。行人可以从广场中央下到汽车隧道乘坐公共汽车, 也可以从广场四周的入口进入地铁站, 从汽车隧道也可以通过自动扶梯直接进入地铁站。 ”

曾一手“操刀”了珠江新城项目的袁奇峰表示,广州城市建设在高速发展,城市活动日益密集,而供市民进行室外活动的公共活动场地严重匮乏; 机动车迅速增长,但步行空间严重萎缩;景观建设滞后, 公共空间缺少特色,都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这些会导致市民可感知的环境日益恶化。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已明显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与期望, 从而影响了城市的投资环境。”袁奇峰说:“城市发展到如今,无论是管理或是城市建设都逐步迈向精细化。尤其对于老城区而言,很多资产沉淀其中,稍加梳理,它们就能再次‘登堂入室’,这对于广州而言,是整体质量的提升。”

广州旧城改造的“突围”与“活力”

1921年12月,孙科主持制订并颁布《广州市暂行条例》,次年2月,广州正式设市。广州成为我国首个按照西方行政体制建立现代城市管理制度的城市。将近100年过去,广州的现代城市治理体制通过其城区改造迈向另一个阶段。

2001年,广州首部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到广州的发展方向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广州往四个方向的辐射性发展也没有停步。袁奇峰说:“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要兼顾老城区的发展,要让老城区重新回归到城市生活的网络中来。从某种程度而言,老城区的的改造,整体环境的改变,也将为公共财政投入带来新的机遇。公共财政需要稳固城市中心优质的地区,老城区正是这些优质资源的沉淀所在。”

广州如何在旧城改造中突围?从越秀与荔湾里当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或可窥见一二。

在越秀,随着海珠广场周边片区品质提升一期工程的完工,海珠广场周边片区品质提升二期工程也提上日程。以海珠广场一场两园为核心,辐射周边片区整体提升。一个城市客厅,两条最广州路径(珠水丝路径、街市揽胜径),3条以慢行与公交为主的骑楼风貌主街已列入越秀区城市更新改造的26个补短板项目招标工作中。此外,东山湖公园、东风公园、广州兰圃、越秀儿童公园,四个区属公园将进行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海珠广场文化金融商务区展示图(越宣提供)

在荔湾,占地139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的白鹅潭国际金融中心计划于2023年建成;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也在进行当中,计划于2022年底竣工;大坦沙岛的更新改造工作向前迈出了关键性一步,国际健康生态岛建设进入快车道;黄沙水产新市场将通过传统批发市场向现代化市场的转型升级,形成一个以水产品集中交易、展贸、电商、物流配送、文化商旅和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水产产业综合体。

白鹅潭效果图(荔宣提供)

“老城市”如何焕发“新活力”?广州的旧城改造,或将给出答案。(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