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航拍|广州拆迁之路,不只为“海珠之眼”绕道
2020-08-10 09:4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广州这些“圈中楼”“路中房”你都知道吗?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鄢敏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喻、柳卓楠
海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倩

8月3日,历经10年建设的海珠涌大桥终于建成通车,有效缓解周边交通压力,改善沿线居民出行条件。然而大桥中的一间平房却比开通本身,更受关注。

这间平房位于大桥中凹陷处,被双向车道环形包围,在空中俯瞰如同一只眼睛,被戏称为“海珠之眼”。

据悉,这是因为征拆部门与业主方尚未谈妥拆迁条件。因此,在确保平房安全前提下,桥梁建设绕开该处并为业主保留出入通道。

在城市改造更新中,绕不开拆迁难题。面对整体与部分利益冲突,广州尝试以变通之道来突破困境,“海珠之眼”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但它并不是唯一。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类似做法广州早有先例。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实地走访几处因故未拆之处,从这些特别的“风景线”中窥见广州在城市发展中的特殊做法。

洪德立交“圈中楼”
为一栋楼建绕圈引桥

“海珠之眼”往东北,洪德立交桥内矗立着一幢“成名”更早的黄色旧楼,被称为“圈中楼”。

2015年,洲头咀隧道正式通车,一段绕圈引桥将隧道出口与高架内环路连接起来。

之所以这样设计,皆因圈中居民楼有几户人家未搬迁,于是这栋楼被整体保留下来,供他们居住。

多年后,记者再次走访现场,发现只有梁婆婆一家还没搬走,其余靠近路口的一排铺面被出租为仓库、快递分发点。

梁婆婆表示,如今大儿子夫妻二人已经搬到公租房,剩下她和小儿子、儿媳、孙子五人居住在此。

由于被几条马路包围,噪音很大,灰尘多,加上楼层低、周围有树,房间基本不进光,大白天也要开着灯。

居住环境并不如意,为什么不搬呢?

梁婆婆十分无奈,“房子是广州市木材公司分配的,我们没有产权,30平方米的房子加了隔层,七口人一住就是多年。”梁婆婆回忆,拆迁时,因为安排的回迁房只有30平方米,无法住下七口人,他们希望能分两个房子,便想继续等待新方案。

三年前,在拆迁办组织下,他们在荔福大厦选了一套约40平方米的房子,但却一直没有下文,由于木材公司已经换了不少对接人,现在他们只能找拆迁办。

这几年,一家人去拆迁办追问了上百次,始终没有结果。“一直回复我们,快了、快了”。梁婆婆表示,只要拿到新房钥匙,就愿意搬走。 

磨碟沙“路中房”
双向车道变单行道

从磨碟沙路拐入双塔路,在直走和掉头的分岔路口,可以看到一栋水泥色八层旧楼立于路中心,与背后的嫩黄色琶洲安置型新社区高楼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里,本可双向通行的双塔路变为一条单行道(西往东方向)和一条掉头车道,如果车主想从琶洲大道转入双塔路(东往西方向)则需绕行旁边的新港东路。

梁伯住在这栋旧楼几十年,据他介绍,这栋旧楼原本住着40户人,现在还有5户未搬迁。

旧楼背后的琶洲安置型新社区是2007年广州市政府为琶洲地区拆迁安置户所建,他和另外4户居民因为未谈妥拆迁条件,至今没有搬入琶洲安置型新社区。这栋旧楼也被保留下来,让他和老伴有个安身之所。

“我当然也想住新房子,但条件谈不拢只能先住在这了。这里水电都有,绿化不错,也挺好的。”

梁伯表示,当年的征拆补偿方案是“拆一补一”,但他家所分的房子实用面积比现在住的更小,想要大一点需要补钱,他希望能够免费置换一套和现在房子实用面积基本一致的房子。

说完,梁伯溜着小白狗,熟练地从旧楼门前的小坡爬上双塔路面。

碧波“断桥”
跨江路为古村牌坊改道

有别于绕开居民楼,广州的城市规划也曾为古村落牌坊“让路”。

目前仍悬挂在珠江官洲河上的新化(新洲至化龙)快速路北段,为保护黄埔村牌坊,已重新规划路线,并动工建设。

新化快速路连接广州东部城区与番禺区,建成后可缓解广州大学城及广州市区至番禺化龙之间的交通压力,南段已通车运营3年,北段却一直悬挂在江面之上。

海珠区琶洲街道办一名工作人员曾向记者透露,新化快速路北段多年建设受阻与海珠区黄埔村征地拆迁有关。“按照原来规划,新化快速路建设需要把黄埔村牌坊拆掉,很多村民不同意。”

2019年1月,这一尴尬局面出现转机,新化快速路剩余工程施工总承包进行公开招标,原先备受争议的“拆除黄埔村牌坊”路线被修改,路线将绕开黄埔古村核心地带,主线东移至牌坊以东地块。

同年3月,新化快速路北段工程复工建设,新化北段工作小组副组长黎帜光表示,新路线将按照方案绕开黄埔村牌坊。

8日,记者看到新化快速路北段正如火如荼施工建设中,远处延长线上已安放十几座桥墩,珠江官洲河悬挂的“断桥”也在一点点往前延伸。(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柳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