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11年前肾脏发现3公分错构瘤,由于长的位置特殊,如果手术的话,肾脏难保;11年后错构瘤长大至9公分,机器人助力腹腔镜手术,切掉瘤却保住了肾!“等了11年,终于被我等到了!”昨日,巨大肾错构瘤患者张女士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采访时感慨。
肾错构瘤“发育”11年成“夺命炸弹”
早在2009年7月,张女士在工作单位的体检中发现了其右肾的错构瘤,肿瘤直径约3公分。当时医生告诉她,她的错构瘤长的位置特殊,如果手术的话右肾难保,最好持续观察,等瘤长大些再考虑连瘤带肾一切切除。
近几年,张女士连续复查发现该肿瘤增大加快,最近复查CT发现其直径已近9公分,瘤体压迫了肾脏及肾门处血管,情况不容乐观。
中山一院泌尿外科陈凌武教授介绍,肾错构瘤又称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由异常增生的血管、平滑肌及脂肪组织按照不同比例构成的,是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占肾脏实体肿瘤的0.3%~3%,男女发病率比为1:2。过去认为,肾错构瘤是一种很少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体检的重视,其检出率逐渐升高。
由于肾错构瘤为良性瘤,一般认为3公分以下可以继续观察,3到4公分为临界大小,一旦超过4公分则建议手术。错构瘤一旦过大,血管容易破裂,这种破裂可能会引起大出血,甚至出血性休克,这时需要急诊手术。
但像张女士这种情况,瘤长的位置特殊,比如长在肾门,这里是血管和尿液的出入口,瘤体压迫易引起肾功能异常,甚至肾积水,所以哪怕不到3公分也建议尽早切除。
陈凌武教授介绍,11年前还没有机器人手术,腹腔镜也没有广泛开展,那时候做手术的确保肾有风险。
11年后,事情有了转机!
专家头脑风暴,寻觅最佳“拆弹”方案
陈凌武教授为张女士做了细致的检查后分析,就目前的肿瘤特点和生长状态而言,张女士面临的最大危险是瘤体随时可能破裂而导致大出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应尽力争取摘除瘤体,保住肾脏。
经过与张女士充分沟通,陈凌武教授决定为该例右肾中央型复杂性巨大错构瘤实施切除术,担任起“拆弹专家”的重任。
他带领团队进一步研读影像学资料,周密设计手术计划,决定对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且优先采用对肠道干扰最小的腹膜后入路。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以最小创面摘瘤保肾
6月5日,张女士的手术开始了,一切都按照计划有序进行着,陈凌武教授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先充分游离整个右肾,尽力扩展了肿瘤的暴露空间,以减少手术操作空间小的弊端,并进一步游离肾门的大血管和输尿管,让瘤体的总貌及其周围器官、大血管、输尿管等结构的解剖关系充分展示出来,再由浅入深仔细剥离。
由于血管游离充分,血供控制可靠,终于,在不到两小时的机器人腹腔镜“战斗”中,手术成功了。患者术中出血量少,在腹腔镜下实现了右肾的肿瘤摘除,且保住了肾脏,并以最小的手术创面获得了最大的治疗效果。
普通B超可发现不到一公分的肾错构瘤
目前,张女士已康复出院。像张女士这种情况,错构瘤长到9公分大,她也没有任何不适。那么如何才能早期发现错构瘤?
中山一院泌尿外科曾钦松医生提醒,肾错构瘤并不难发现,每年体检时增加一个肾脏B超,不到一公分的错构瘤也能发现。(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