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陈皮毕业!南洲小学123名毕业生“通关”古法陈皮制作
2020-07-21 19:29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经过3年呵护的陈皮是他们最好的毕业礼物。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李焕坤

六年南洲同窗路,一瓣陈皮忆故香……

7月21日,广州市海珠区南洲小学2020届毕业典礼在多媒体阶梯教室内举行,和123名六年级同学一起毕业的,还有他们悉心照料呵护了整整三年的陈皮。

2017年,南洲小学首次在整个四年级开启“制陈皮”中医药文化课程,同学仔经过采果、洗果、开皮、翻皮与持续三年风雨不间断的晒制,终于在毕业之际与自己的专属陈皮作别母校,走向人生下一程。

陈皮好考究,伺理比心机

“拣果考眼力,二三刀开皮。翻皮看门路,晒皮趁天气。贮皮需有道,伺理比心机”,说的便是陈皮的制作流程。

从果皮到陈皮,起码需要三年耐心地制作,2017年,已有一定中医药文化教学基础的南洲小学首次在整个四年级开启“制陈皮”课程,以校内“百草园”种植基地、“百草堂”操作基地和“百草园晒场”晾晒基地为活动地,通过每周一节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让学生亲手制作陈皮。

“制陈皮要注意的地方很多,我分几个步骤大概和你讲讲吧。”

6年(1)班的任帅哲说起陈皮,头头是道,“我们制陈皮选的是大红柑,拿到柑果后,用刮刀去开皮,纵划三刀,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底部相连,用手剥开,就有一块三瓣的陈皮了。等柑皮水分蒸发后,将它们翻开成一片,翻皮后的一个月内,每天都要拿到阳光下晒,一个月后就要每个月晒一次,遇到阴雨季节,就在室内用暖烘机。”

任帅哲告诉记者,制陈皮最难的地方就是坚持三年从不间断去晒制,“早上上课前把陈皮拿到晒场,下午放学的时候再拿回百草堂的缸里贮存,不能忘记,否则遇到晨露,陈皮容易发霉。平时还要注意天气,一有不对劲就要快点把陈皮收回来。”

任帅哲回忆,四年级时有一天他们在图书馆午休,突然听到外面打雷,雨接着就下了,他和几名同学一惊,立刻跑上一层到晒场“抢救”陈皮。

“当时人手不够,有4-5筐陈皮晒着,每筐要两个同学去托,不然洒了更麻烦。我们只能不停来回跑,把陈皮运回室内,还好最后就打湿了一点点,陈皮没有问题。”

南洲小学副主任黎超莹向记者介绍,每个班同学在开皮、挂名字标签后,就会采取轮值制,每个班每次派出4-8名代表晾晒陈皮,“因此一旦他们疏忽,就会影响整个集体的陈皮。这让学生们特别地小心,增强了责任感,不当值的同学也会主动提醒,增强了团体协作力。”

非遗进校园,从小植文化

“看,这上面是我的名字!”毕业典礼上,同学们交头接耳,兴奋不已。他们手上拿着的是刚刚发下的“陈皮礼盒”,里面有两块完整的三瓣陈皮,上面吊着写有他们姓名的标签,“这份毕业礼物让我感到很特别,也很自豪!”6年(3)班的黄子莹说道。

据介绍,2020届毕业生一共制作了369块三瓣陈皮,其中246块交回学生,剩余的继续贮存在学校里,以作纪念。

记者看到,这些陈皮虽然形态不一,但都较为完整,表面光泽,低头一嗅有浓烈的果香味。陈皮拿回去要怎么用?同学们七嘴八舌,“我回去要拿给亲戚朋友看。”“我回去要供着”“我要给爸爸泡茶”“我想用来煲汤”“我家里有阳台,我还要接着做”……

黎超莹表示,目前制陈皮已经成了每届的传统,如今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都在照料自己的陈皮,上一届每周也会和下一届学生交流,传授制作小技巧。

除了制陈皮,南洲小学从2013年开始就陆陆续续推出配制驱蚊包、自制艾条、腌制咸柑桔、绣广绣辨认药植、药植押花等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认识。

“通过传授中医药文化,首先是希望孩子们能关注自己的健康,并通过中医药文化这个窗口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同时,很多课程都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从种植、采集、晾晒、制作,希望孩子们在这‘一条龙’的体验中学会持之以恒的道理。”

南洲小学并非唯一开设非遗文化课程的小学。记者从海珠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过去十多年来,海珠区一直在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2018年,海珠区11个单位入选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其中10个单位是学校,是全市入选市级非遗传承基地最多的区。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柳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