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闹市中的“世外桃源”,海珠湿地三期建成记
2020-07-16 20:1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广州市海珠湿地三期建成开园,湿地三期如何建成?怎么游览?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园区一一为你揭晓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除署名外)

翩跹的蝴蝶、清脆的鸟鸣、挂满枝头的龙眼、株株挺立的荷花……乘坐电瓶车漫游位于小洲东路南北两侧的海珠湿地三期,仿佛进入了闹市中的“世外桃源”。

7月16日,广州市海珠湿地三期建成开园,湿地三期如何建成?怎么游览?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园区一一为你揭晓。

修复 果树抽疏,死水变活

如今的海珠湿地三期,设置果树研究区、科普拓展区、昆虫观赏区等,是集农业保护、果林湿地展示、自然科普、湿地保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农业保护示范园区,供开展科研、监测及科普宣教,与8年前的它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湿地三期片区管理人员、返聘果农卫振航回忆,以前三期果树种得很多,特别密,还有人在果林间养鸡养鸭,渐渐地土质、水质变坏,环境不好了,后来被征地变成海珠湿地公园,才有大变化,但也非常不容易。

那是怎么做呢?海珠区住建局园林景观科工程师黄文超介绍,在果树方面,三期保留原有蕉林、龙眼树等优良果树,抽疏或改造部分老化、长势较差的果树,新增了葡萄、杨桃等果品,发挥果林绿色核心生态效应。

在水质方面,疏浚淤塞渠道,连通湿地三期范围内头围涌、西江涌、二围涌3条主要河涌,加设3个水闸、4个水窦,利用水闸水窦调水补水,达到内外水循环,形成生态净水系统,使死水变活水,并配植以四季常绿矮型苦草为主的沉水植物,改善和提升湿地水质。

生境方面,更换土壤与配置不同植物,以常绿植物搭配开花植物分层种植,其中内侧种植秋枫、细叶榕树等常绿植物,外围种植美丽异木棉等开花植物,降低噪音,打造生态景观带;利用荒废鱼塘、蕉林、菜地,打造湿地滩涂、浅滩等,增种适宜鸟类觅食的农作物品种……

据了解,在一系列修复与改造后,目前三期水质清澈,由原劣Ⅴ类提升至Ⅲ类以上,甚至出现了萤火虫等物种。由于属于核心保育区,湿地三期暂不能接待大规模游客,但17日起即针对有科研监测、研学需求的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队实行有限预约入园,并将不定期面向社会公众推出湿地夜观、自然探究等颇受亲子家庭欢迎的自然教育体验课。

观景 四季有花,古色古香

黄文超告诉记者,三期大约只有1/4是完全保留,其他都进行局部改造,在修复的基础上,运用岭南园林造景布景手法,结合植物季相属性配置不同时节的开花植物,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景,四时风光各不同的景观特色,并因地制宜增加了亭台楼阁、廊桥、拱桥、船舫、石栈道等的建设,游园路线约4.3公里。

美人花境/受访者供图

其中,“紫玉晴川”主要配种以玉堂春、樱花等开花乔木,盛花期为2月;“黄花金雨”主要配种以黄花风铃木,盛花期为3-4月;“芙蕖香远”主要配种十多类品种的荷花、睡莲,盛花期为5-9月;“蓝楹烟树”主要配种以蓝花楹,盛花期为5-6月;桂香回廊主要配种以四季桂,四季都会开花;“美人花境”主要配种以美丽异木棉、大腹木棉,盛花期为10-12月。

芙蕖香远/受访者供图

此外,为了让市民游客更好享受三期的生态成果,园区内建设了多座极具岭南建筑风格的亭、廊、水榭。其中,亭有黄花亭、环碧亭、山亭、双亭等,廊有听雨廊、叶泊廊、抚草廊、桂香廊等,再错落有致设置以造型古朴典雅的八角水榭、清风榭、紫云榭等水榭,游人置身其中,凭栏而坐,美景满目,好不怡然自得。


凭栏而坐,美景满目/受访者供图


发展 生态先行,经济跟上

2012年,国务院批准采用“只征不转”政策让“万亩果园”蜕变成海珠湿地。8年来,海珠湿地通过技术改进、管理创新、立法保护,致力湿地的保护与修复,至今已完成海珠湖、海珠湿地一期、二期、三期保护建设,建设面积约8103亩。

如今,海珠湿地作为湿地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典范,已获得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广州第一个城市园林绿化及城市生态修复获奖项目,今年又被国家住建部推荐参评2019年度第12届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据统计,自建成以来,海珠湿地记录到的野生栖息鸟类从72种上升至178种,鱼类从10种增加到59种,还有346种昆虫、7种两栖动物、22种爬行动物。

除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海珠湿地也带来了经济效益。海珠区在海珠湿地征地中,按征地面积10%为村社落实1100多亩的经济发展留用地,对留用地统一进行产业规划,引导村社利用湿地良好的生态效益发展高端产业。2016年以来,已有26家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及上市公司的项目在海珠湿地周边聚集,形成了广州新落户企业的“湿地效应”现象。目前海珠区集聚了科技企业1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550家。(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