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解读HBO神剧也未能触及的历史真相
2020-07-15 16:4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为了渴望知道在这之后的日日夜夜、岁岁年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的人,我决定写一部关于切尔诺贝利的长篇作品。”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董芳

1986年爆发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震惊世界,已经成为意义复杂的全球性文化符号,引发了无数媒体报道、文学作品和非虚构作品的解读和演绎。

日前,广东人民出版社旗下社科图书品牌“万有引力”出品的《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以下简称《切尔诺贝利》),利用新近公开的机密档案和文件,结合大量目击者的访谈素材,全面解读核灾难前后的宏观背景与微小细节。《经济学人》杂志评价说,“(《切尔诺贝利》是)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最权威的史学作品。”

“一半的真相,无异于谎言。”《切尔诺贝利》作者浦洛基详尽而富有条理地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及切合诺贝利事件对人类与自然、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全书涉及400多个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响亮和微弱的声音均被记录,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认识都被厘清……这是一曲令人心碎的英雄主义悲歌,一次迫近历史真相的智性探险。

这本历史学著作将切尔诺贝利事件放在国际历史学背景下考量,全面讲述了从1986年4月核反应堆爆炸到2000年12月核电站关闭,再到2018年5月对受损核反应堆最新覆盖完成的种种,帮助读者得出具有全球意义的结论。

作者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是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生于俄罗斯、成长于乌克兰,专攻东欧思想、文化与国际关系史研究。

浦洛基以历史学家和事件同时代人的双重身份创作了此书,他表示,“鲜有历史学家对此课题展开深入研究”,“为了那些彼时身在别处却渴望知道1986年4月26日这个不同寻常的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的人,为了渴望知道在这之后的日日夜夜、岁岁年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的人,我决定写一部关于切尔诺贝利的长篇作品。”

现在,游客们已经可以安全、舒适地参观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普里皮亚季和隔离区就像一个神奇的时间胶囊,凝固了苏联时代的种种痕迹。前往禁区的游客还能看见覆盖在四号核反应堆石棺外的高科技掩体,时至今日,这座掩体俨然成了一座纪念碑,它时时警醒着那些将谋求军事和经济发展放在维护环境和健康安全之上的社会。

“一个切尔诺贝利,一个禁地已给世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人类再也经不起下一个。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发生的一切值得全人类引以为戒。”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