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不能远行的日子里,跟随他们的文字漫游世界
2020-07-15 12:0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看似写的山海,其实写的是光。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晶

他曾在九年间数次深入中亚大陆,在全球化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寻找历史和当下的对话;

她旅居日本五年,在行山和寻海的日子里,跟随曾深深影响过她的那些人,探寻日本文化脉络;

她在梅里雪山的飞来寺和白马雪山的雾浓顶村和大自然生活了近二十年,直到自己也真正成为自然中的一份子……

在如今尚不能远行的日子里,我们不妨在近日出版的新书中,跟随作者们来一场纸上的世界漫游。

《失落的卫星》刘子超 著
文汇出版社/新经典文化 2020年6月

去中亚旅行并不是一件轻松事。首先办理签证非常困难,其次是语言不通,还有恶劣的旅行条件……但这并没能阻碍刘子超的步伐。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媒体做过记者。过去九年间,刘子超多次深入中亚大陆,将自己扔进完全陌生的空间,学习当地语言和普通人交流,仔细观察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种种,透过日常触摸历史照进现实。

这并不是一本中亚旅行攻略,而是继承欧美旅行文学传统的非虚构作品。刘子超阅读了大量关于中亚的书籍,消化后的知识是一次次旅行中的背景。他跟随玄奘的足迹重走丝绸之路,闯入充满未知的无人区,倾听一个个关于流亡、困守、迷失的故事,最后在笔端呈现出一个复杂而独特的中亚。处在后苏联时代的这片土地,徘徊在全球化的边缘,囿于中美俄大国的夹缝,就像一颗失落的卫星,尚未找到它的运行轨迹。 

《星星和印第安人的土地》玛丽·奥斯汀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年6月

“在塞里索,成群结队的冠齿鹑是水径最快乐的访客。它们在早晨大摇大摆地过来喝水。大约就在穴居动物和所有它们的天敌都还在窝里睡觉的时候,大群风姿绰约的冠齿鹑一股脑地出现在水径上,摩肩接踵,互相推搡,嘁嘁喳喳地乱作一团。……冠齿鹑走后,麻雀和地栖的鸟类开始过来洗澡,它们大大咧咧、无拘无束,弄得水花四溅;中午,鹰隼也来了,它们斜吊着翅膀站在那里喘息,因为炎热,它们和所有的敌人休战了。”

美国作家玛丽•奥斯汀的代表作《星星和印第安人的土地》,以她在沙漠小镇十二年的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而成,刷新了人们对沙漠的认识。在她的笔下,干燥少雨、空旷贫瘠的沙漠,就像新英格兰的瓦尔登湖畔,像加利福尼亚的优胜美地山一样,成为一种有生命、有活力的迷人风景。

《纵身入山海》库索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7月

“我的旅行运总是很好。”“因为旅行这件事,写作‘旅行’,读作‘奇遇’。”这是库索在新书《纵身入山海》的后记中写的。微博上有网友说:“大家都爱库老师”,而她的这本新书同样招人喜爱。透过细密又敏感的文字,你能读到库索天真勇敢的赤子之心。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夏日喝下一大杯清凉的啤酒,惬意又满足。

库索是媒体人,因热爱日本文化,2015年移居岛国,目前在京都居住。在过去的五年里,她一次次在山间行走,又一次次地拥抱大海,串起这些旅程的,是那些曾深深影响着她的人。

在雨天走进冷酷仙境遇见宫崎骏的屋久岛森林;坐很久的船去拜访已故的画家田中一村;在高野山跟随司马辽太郎的步伐走一段山路;在波照间岛首次看到《银河铁道之夜》中的南十字座;在北海道富良野和编剧泰斗仓本聪进行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谈话……库索说;“看似写的是山海,其实写的是光,是我追寻的光。”

《日本营造之美》西冈常一 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年6月

在日本奈良、京都旅行,中国游客常常会有“似曾相识”之感。不仅因为东亚文化相通,更因为日本早期的建筑艺术深受中国影响,其中又以京都的影响最深。想要探寻日本建筑空间的前世今生,不妨读读《日本营造之美》这套书。

《日本营造之美》在日本畅销多年,此次是该书系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率先出版的第一辑(共5册)囊括四个主题:日本国宝级木造建筑——法隆寺,日本庭园美学的代表——桂离宫,日本独创的陵墓形式——巨大古坟,以及国际大都市东京的前身——江户町的建成与发展。

这套书的文字作者包括日本国宝级宫殿木匠、建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9位专家,他们用通俗的语言将古建筑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近千幅手绘图精准生动地还原历史现场与建造过程,带领读者在纸上云游东瀛

《日本四季》张燕淳 著
译林出版社 2020年6月

春赏樱花美,夏夜花火节,秋藏浮柿绘,冬听日本雪。四季是日本人的生活骨架,“一期一会”是他们的日常哲学。曾旅居日本三年的华裔设计师张燕淳,将她在东瀛的市井生活写成了温暖的文字,配以上百幅手绘插画,带你进入岛国的日常烟火。在尚不能出门出行的日子里,在张燕淳的文字中体味另一种生活。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乔阳 著
乐府文化 2020年7月

乔阳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四川度过,二十多岁时,她去到云南,在梅里雪山的飞来寺和白马雪山的雾浓顶村生活了近二十年。近二十年间,她和雪山间的藏民们生活在一起,听他们讲故事、说笑话,观察他们,也被他们观察,直到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

贝母、各类野山菌、高山杜鹃、绿绒蒿、大果红杉……从海拔2000米的亚热带干暖性河谷灌丛,到海拔5000米的高山流石滩,乔阳和大自然生活在一起,直到自己真正成为自然中的一员。《在雪山和雪山之间》是从大自然中自然流淌出来的文字,阅读这本书就像用最古典的方式观看一部纪录片,跟着乔阳在雪山之间走了一趟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