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广州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政协委员密集发声
2020-06-06 23:05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多位政协委员针对加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储备及措施依据集中发声,递交十余份相关提案。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振天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的一场“大考”。当前,全国范围内的疫情防控形势整体向好,随着复工复产的节奏持续加快,群众的生活和工作逐渐回到正轨。

在这场疫情防控战中,广州各政府部门收获了许多独到的抗疫经验,也对公共卫生制度建设、城市管理方面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2020年广州市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针对加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策储备及措施依据集中发声,递交十余份相关提案,希望广州加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域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以提升广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规章立法,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今年,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所警务技术三级主任李越结合他在社区抗疫工作中的体会,带来了两个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提案。

他建议,结合抗疫经验,进一步完善《广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此外,尽快依据国家、广东省的公共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广州实际制定《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下简称《预案》)。

“《预案》框架应包括机构设置、分级分类、检测方法、预警机制、处置方式、撤销及恢复条件等。”李越介绍,《预案》可对隔离、封城方式方法、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医用生活物资、交通工具、捐赠物资等的调配权限和程序进行规定,还应预先考虑方舱医院的选址、建设方式、成本核算等。“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政策储备及措施依据,当危机来临时,根据预案可将损失降到最低”。

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带来的提案,同样也指向“加快广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域立法”。提案建议,广州可及时启动传染病防治地方立法工作,将传染病防治纳入公共卫生安全框架中。

“尽快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制定配套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并实行动态管理,每3到5年进行修订”。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指出,还须及时废止或修改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有序推进生物安全、水污染、医疗废物处置、畜禽屠宰管理等领域立法或修订工作,持续优化广州公共卫生领域法规结构。

未雨绸缪,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

除了为立法工作建言献策,政协委员们还围绕强化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展开讨论。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海珠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副主任刘芳芳认为,此次疫情处置,广州表现出了国家中心城市应有的城市治理能力和责任担当,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处置经验,但也暴露出特大城市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普遍存在薄弱环节。她指出:“如城市应急管理的纵向链条过长,多层级管理模式降低了疫情防控效率;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街道和社区的法定职能与各自承担的抗疫责任不够匹配等等”。

对于现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短板,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医师李鹤虹持类似的观点,为此,她建议应全面优化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大的应急信息化平台,加大对复合型公共卫生应急队伍的投资和培养,建立应急物资供应链平台和中心区域级物资储备库。此外,致公党广州市委员会还认为应加强城乡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打造强大的卫生应急人才队伍。

“只有超前谋划,布局防患,才能以更高效应急机制和更扎实应急预案来应对未来的病毒疫情。”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邓方阁认为,现阶段应加大力度建设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大坦沙呼吸中心,充分发挥由钟南山院士带领的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全国第一的作用。

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不断升级,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静认为,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应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的互通预警机制。“让大湾区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通报制度化,明确交流的主体单位、稳定机制和渠道、监督和反馈机制,建立定时定点的交流通报会,在大湾区范围内形成良性合作关系”。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柳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