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乡音|挑灯笼走元宵
2020-05-25 12:5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母亲把红蜡烛点着,倒过来滴几滴蜡烛泪,将蜡烛黏在竹板底座上,然后把纸灯笼套上去,我便可以挑着明晃晃的灯笼,高高兴兴地到大街上找小伙伴们玩了

文/黎铭光

我的家乡在西樵,祖上是从大泽岗而来。西樵镇百西村大泽岗周围翠竹林立,村民常常就地取材,在竹荫树下手工编织灯笼。因此,大泽岗又被人们称为“灯笼岗”。

大泽岗是有名的“灯笼岗”,五社村民家家户户凭着一门手工竹织灯笼传统技艺养活了村中600多人。以前,竹织灯笼比较盛行,是民间习俗(添丁开灯)及节日喜庆的必需品。在竹墟、大岗墟、沙基墟、太平墟卖得最多的就是灯笼,灯笼产品远销广州、佛山、梧州等地。

小时候家里再穷,元宵节挑灯笼走元宵也是必不可少的。

资料图片

那时候都是纯手工制作的灯笼。灯笼架是用竹开篾扎成,周围贴上白纸,白纸上画着彩色图案,或花或草或人物。

家里人做几个灯笼自然不在话下,而且自己做的灯笼既结实又好看。过了初七“人日”,大公就开始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做灯笼了。用几根竹开成竹板,用锯子按合适的尺寸截成一块块小方竹板,在竹板斜对角处用木钻各钻两个小孔,又将约半米多长的竹篾在炉火上烤热、折弯,竹篾的两头穿进钻好的小孔里固定好,灯笼的底座就算是做好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我们早早地吃过饭,母亲把红蜡烛点着,倒过来滴几滴蜡烛泪,将蜡烛黏在竹板底座上,然后把纸灯笼套上去。里面有两根竹篾做支撑,纸灯笼便能被搁放得稳稳当当。

母亲找来一根红头绳系住竹篾头,另一头系在一根小竹杆上,我便可以挑着明晃晃的灯笼,高高兴兴地到大街上找小伙伴们玩了。

那时的元宵节晚上挑灯笼走元宵,是我们小朋友最开心的节目。太平墟街上人影晃动,小朋友们都挑着自己的灯笼来到大街上,看谁的灯笼最漂亮。有人的灯笼是买的,也有的是自己扎的,八角的、四角的、六角的灯笼,有的四周还贴上用红纸剪成的小花朵,煞是好看。

还有的是用萝卜做的,把萝卜心挖空,挖成一个水杯样式,用一团旧棉花或烂布碎蘸上火水油,然后再用个大钉或者铁线条穿着,用木条儿挑着,把蘸了火水油的棉花烂布碎点着,也一样可以兴致勃勃地到大街上去招摇一番。

要是有风吹过,每个人都赶快背过身去,唯恐灯笼被风吹灭。但不管谁的灯笼被风吹灭,立刻会有小伙伴给点着。偶有个别小伙伴做的灯笼不合格,或者蜡烛焊得不牢固倒了,把灯笼点着了,便会引得大家一阵大笑。

元宵节要食水圆,家家都会烧锅、搓粉团、做水圆。在水圆里加入小块的冰片糖,吃起来特别香甜。妈妈说,吃过这样的水圆,来年的日子就会越来越甜。街坊邻里的小朋友,还会挑着灯笼相互串门分食水圆。那种睦邻友好的气氛,如今想来就是最难忘的年味。

本栏目欢迎投稿。
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
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
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码。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