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乡音 | 闹摆钟:年例中的敬意与感恩
2020-05-19 20:0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有人或许认为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但对乡亲来说,这是他们对祖先以及心中的神灵最起码的敬意与感恩

文/王侏晓

粤西大多数村落都有“年例”习俗。

我的老家化州北部的年例是农历正月十四,年例上有一重要环节就是“摆钟”。

但随着新观念、新生活方式的不断更替,近些年的“摆钟”似乎有了“走过场”的感觉,因此我便想将儿时“摆钟”的热闹场景记录下来。

摆好八仙台,就等“神仙”来   (资料图片)

记得小时候,年例一大早,村里各大“屋厅”(供奉祖先的祀堂)就派人将拜神的八仙台抬到“禾堂”(晒谷场)去“霸位”。然后家家户户会把早就准备好的酒肉和香烛鞭炮陆续摆上台,等候巡游的“神灵”队伍。

村里的“话事佬”(村里有威望的牵头办事的长者)会安排人在路口提着鞭炮迎接“神灵”,还有不少心急的人会跑到村口去观望。

“探风”的人终于跑回来喊“大神来了”,抬神巡村队伍的锣鼓声便渐近了。大家立马点香烧烛,希望抢个好位置插上年例的头炷香。迎神鞭炮一响完,抬神巡村的队伍闹哄哄地进场了。

神轿被依次摆在八仙台前,“话事佬”一喊“众神归位”,乡亲们就开始争先恐后地上香。这时候总有几个人会被烟火烫着,但大家照样兴高采烈地上香,谁也不会怪谁。上完香后,孩子们也都学着大人的模样一起磕磕拜拜。

等乡亲们跪拜过后,只见一位“道公佬”双眼一合、全身一抖,举止言行就不同往常了——据说这是神灵“上了身”,其实是早选好的人来扮演——他会在火气冲天、浓烟滚滚的“摆钟”场里跳起特定的舞蹈,其中少不了表演“穿腮”。

所谓“穿腮”就是用一根长约30厘米的银条穿过两腮。银条很光滑,一头尖,一头结成花环形状,环上系个小铜铃。“道公佬”将喷洒过酒水的银条的尖尖一头,从脸面的右边“穿”过腮,在口腔里横过舌头上部,再“穿”过左腮,从左脸面穿出来,然后将右脸面一头剩下的银条弯成九十度,让银条贴着脸面竖起来,银条顶头的花环和铜铃便正好高过人头。

小时候看“道公佬”穿腮,我总觉得很神奇也很害怕,以为真有神灵降临,所以他的面和腮才不会出血。后来才知道,这只是“道公佬”的把戏,他们的腮和面早就在指定的位置开了个洞,平时看不出,但经历过几场年例表演后,洞口就会明显了,据说那几天饮水也会有水从脸面漏出。

“摆钟”的高潮是放鞭炮。“话事佬”早早吩咐人在“禾堂”另一边用竹木搭起长宽都超过十米的四方架,并将头串鞭炮挂绕上架。一旦开了个头,就要一直响到烧完各家各户准备好的鞭炮为止。中途不能停,不然不吉利。早有年轻力壮的年轻人紧跟着鞭炮响过的竹篙,不断将鞭炮补盘上。

乡亲们都热情高涨,好像谁家烧鞭炮越多越响,谁家今年日子就越红火。小时候我还经常与伙伴们去抢拾熄火了的散炮头,每年都有小孩因此被迟响的炮头炸伤,但大人们怎么也阻止不了小孩们对这种危险品的热情。

炮声停下来后,人们就在烟雾弥漫中集体跪拜,跪拜完毕后才允许烧迎神炮的人去烧送神炮,将诸神送离本村。“摆钟”仪式到此才算全部完成。乡亲们才会收拾东西回自家“屋厅”拜祖先了。

有人或许认为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但对乡亲来说,这是他们对祖先以及心中的神灵最起码的敬意与感恩。“摆钟”活动总是能让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天南地北赶来聚集一堂。这其实是一种不忘根、不忘本的传统传承,是一方人气的生生不息。

村里的晒谷场上因“闹摆钟”而热闹非凡  (资料图片)

本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
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
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码。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