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评论员 李妹妍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就业面临较大压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出现了39次,对就业任务的表述更是提到“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高度,保就业成为“六保”之首。
事实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市场供需的问题,更是重要的民生社会问题。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及,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
疫情之年,874万的体量,虽是就业老话题,却有新压力。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发力,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视挖掘就业潜力。
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是重中之重。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复产复工后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都需要储备更多的高素质从业者。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在线消费、教育培训、医疗健康等领域在此次疫情中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广揽人才正当其时。如果此时相关政策再推一把,不但可以有效解决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也能进一步助推相关行业的发展。
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毕业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结构性矛盾。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首选都是一线城市的热门就业岗位,而西部、基层一些岗位却无人问津。笔者特别留意到,今年5月初,教育部等6部门共同主办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其中多个专项提到“基层”。破解就业难,一方面要对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另一方面辅以政策激励,鼓励他们“下沉”到基层、西部、中小城市就业。
挖掘就业潜力,更要着眼于培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据了解,部分高校正在试水通过设立人才库、鼓励毕业生走创业之路、以重点建设项目带动毕业生就业等多管齐下的方法,帮助扩大就业。而政府工作报告亦指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深挖毕业生就业潜能,将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仍期待各方更多的智慧与行动。(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