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伍晓丹
31岁的张女士怎么也没想到,脑动脉瘤破裂会突然毫无征兆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昏迷中的她并不清楚自己有多危险,家人心急如焚。在当地医院手术做了一半,却因难度太大被迫中止。
昏迷、脑梗、绝望,转机、希望……“是段主任团队给我们整个家庭带来了新生。”张女士的姐姐口中的段主任,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脑血管病外科主任段传志教授。
颈内动脉瘤破裂命悬一线
来自汕头的张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家四口幸福美满。然而,祸从天降,3月1日,她突然呕吐,并伴随剧烈的头痛、四肢抽搐,紧接着昏迷,不省人事。家人赶紧将她就近送往附近医院,被诊断为左侧颈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于是紧急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然而,情况非常复杂。由于动脉瘤位置过于刁钻,栓塞用的弹簧圈微导管始终无法到位,手术医生改放支架,试图覆盖动脉瘤颈以减少动脉瘤内血流,降低出血风险,不料事与愿违。弹簧圈与支架都不能止血,当地医生束手无策。
病情越来越凶险复杂,不愿放弃的患者家属辗转广州多家大医院求助,得到的答复几乎如出一辙——难度和风险太大。经多方打听,各种消息源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珠江医院脑血管病外科主任段传志教授。带着最后一丝希望,家属来到珠江医院。
把病人转院过来,我们再搏一搏
了解了详细病情,段主任的分析不乐观,“情况太复杂,确实很棘手。”张女士所患的是典型的血泡样动脉瘤,瘤体小,但瘤颈很宽,瘤壁薄,极易破裂引发急性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极高。
除了动脉瘤朝向角度刁钻,更关键的是,上一次手术植入的支架,进一步阻碍了动脉瘤栓塞的通路。唯一机会就是穿过支架的网孔,找到动脉瘤进行微弹簧圈栓塞。术中微导管和微导丝对动脉瘤壁的任何刺激都可能导致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危及生命。
张女士昏迷多日,脑内大量出血,已经开始有大面积脑梗塞迹象,即使出血的动脉瘤能够栓塞止血,她也不一定能清醒过来。
除了这个已经破裂过一次的动脉瘤,患者左侧椎动脉还有一个大的夹层动脉瘤,犹如“不定时炸弹”,同样随时可能破裂出血。
“段主任,情况我们了解了,就等您一句话,病人还能不能治,如果您都说没希望了,我们就彻底放弃了,回去就办理出院,不想让她再受罪了。”看着异常坚定的家属,段传志主任沉思了片刻,说:“转院过来吧,我们再搏一搏!”
感谢你们,我还能过母亲节
3月5日,张女士转入珠江医院,完善术前检查,第二天,段传志主任团队为她实施了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先从大腿根部穿刺股动脉约2毫米的穿刺口,置入微导管,沿着全身相通的血管向动脉瘤进发。
术中,直径不到1毫米的微导管像走迷宫一样,沿着复杂的血管网络到达脑内,如“穿针引线”一般艰难地穿过颅内支架的网孔,唯一的通路被打通了!接下来,微导管又精确地穿过动脉瘤颈到达动脉瘤内,填充弹簧圈成功将其栓塞。
4个多小时的手术,犹如“刀锋上的芭蕾”,虽然艰难,总算顺利,动脉瘤再次出血的风险解除了。术后经过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和一系列对症处理,张女士奇迹般地苏醒了,虽然有些精神症状,走路不稳,但已开始慢慢康复,1月左右才基本恢复生活自理。
经过两个月的康复训练,5月8日,张女士再次入院。段主任团队将她脑中的另一个“不定时炸弹”——左侧椎动脉动脉瘤成功栓塞,颅内出血的风险彻底解除。
“妹妹的命,是段主任的团队捡回来的,特别替两个孩子感谢他们。”张女士的姐姐说。5月10日,母亲节,还在病房术后康复的张女士接到了孩子发过来的视频,“妈妈节日快乐,你什么时候回来,我们想你。”“乖,妈妈很快就回来了,很快啊。”
从绝望到新生,即将出院的张女士和家人为段主任团队送上锦旗,“感谢你们,我还能继续过母亲节。”张女士满怀感激地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