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吞鱼刺花费50万!数十名医生无缝接力5个复杂手术抢救成功
2020-05-13 19:3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医生提醒注意饮食安全,喝酒不吃鱼,吃鱼不喝酒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41岁佛山市民梁先生边喝酒边吃鱼,误吞了一根不到3公分长的鱼刺。没想到这根细细的鱼刺穿透了食道、纵膈,“游走”到了他的大动脉——胸降主动脉,引起了感染、形成假性动脉瘤……不做手术必死无疑,做手术命悬一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学专家决定冒险一搏:十多个学科团队数十名医务人员分批进入手术室,无缝接力,5个复杂术式一气呵成,找到可恶的元凶“鱼刺君”、置换人工血管、清除了感染灶、拆除了炸弹“假性动脉瘤”,堵住食道破裂口……梁先生的命保住了,近日将出院。

“肇事”的鱼刺 图由受访者提供

误吞鱼刺贻误十多天就诊,终酿大祸

3月30日,梁先生一家人在家吃晚饭,晚餐中有鲫鱼,平时就有饮酒习惯的他那天也照样喝了点小酒。可能正是因为饮酒后神经反射的迟滞,使得梁先生误吞了鱼刺当时却没有感到明显不适,有医生事后分析,如果他当时第一时间就医,鱼刺不会扎得这么深,也没有引起感染,他的命运可能就不会这么多舛。

没想到这一耽搁就是十多天。这期间梁先生在吃饭时会感到隐隐的不舒服,以为是胃病也没太在意,直到最后吃饭时有“顶住”的感觉才有不祥预感、匆匆就医。当地医院在CT检查中发现了这根鱼刺,直到这一刻,梁先生才知道自己曾经误吞过鱼刺。

可是此时,这个鱼刺在食道的不停蠕动下,已经越扎越深,穿透食道以及紧邻食道的纵膈,径直扎入人体最粗的大动脉——胸降主动脉。

这根鱼刺对梁先生已经形成两处“致命伤”。一处是在食道内已经形成了“瘘”,瘘口处已有感染,食道分泌物也会从瘘口进入胸腔引起更为严重的感染。一处是在胸降主动脉形成了假性的主动脉瘤,这个瘤的瘤壁也是有感染的,非常脆弱,可以说是“吹弹可破”,一旦破裂,梁先生就可能在一瞬间因大出血,休克、死亡。

中山一院“最强大脑团队”轮番头脑风暴

梁先生在当地辗转几家医院,但没有医院敢收治。“医院不敢收治是可以理解的,梁先生的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凶险异常,国内某大型三甲医院统计的该类型手术共23例,仅3例存活。”中山一院心外科主任吴钟凯教授是在同学群里看到梁先生这个病例的,并决定把他冒险“捡”回来。

梁先生一到中山一院就被收治到心胸外科的ICU“特别保护”了起来。ICU的唐白云教授介绍,我们一般人的血压高压都在100以上,但像梁先生这种情况,假性动脉瘤随时可能“爆雷”,因此要借助医学手段把他的血压控制在90多。

影像科的专家们对梁先生进行了细致的影像学检查,影像学的结果提示:鱼刺在第6胸椎的位置穿透食道,水平刺入胸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大小约4*5公分,鱼刺长约3公分,一半在主动脉内,一半在假性动脉瘤内。

影像科的杨有优教授用他扎实的美术功底,手绘了一张“缉凶图”——精确标注出鱼刺在解剖结构中的大小、形态、位置。这为整个治疗方案的制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有优教授和他画的缉凶图 图/陈辉

手术能不能做?该如何做?吴钟凯教授召集医院的“最强大脑”MDT团队——心脏外科陈光献教授、梁孟亚教授;心胸外科ICU唐白云教授、杨嵩医生;胸外科顾勇教授;麻醉科陈宇教授、熊玮医生;体外循环科荣健主任;内镜中心崔毅主任;影像科杨有优教授;手术室龚凤球护长;服务管理科黄红中科长……他们均是各领域中经验丰富的顶级专家,围绕梁先生的手术方案、围手术期治疗和术后康复方案等进行了轮番的头脑风暴。

不知情的人看到这样的“顶配治疗团队”,还以为梁先生是个超级VIP,其实他就是普通的务工人员,与所有的医生非亲非故。

 “我当时是考虑他还这么年轻,不做手术肯定是死,做手术虽然九死一生,但仍还有一线希望。”吴钟凯教授说,这就是让他愿意冒险一搏的原因,让他特别感动的是,他的决定得到了同事们一致支持,大家愿意一同分担风险,一起勇往直前。

然而,就在治疗方案的讨论制定过程中,梁先生出现了两次呕血伴失血性休克,血压一度降到45/26mmHg,经过紧急抢救后,其病情才稳定下来。

无缝接力,五个复杂术式一气呵成

手术选在了4月18日,“最强大脑团队”制订了两套作战方案。先按照方案A进行。

【麻醉】一般的手术会配备一到两名麻醉师,由于梁先生的情况非常凶险,顶配了5名麻醉师。一般手术前进行10分钟的麻醉准备即可,这个手术准备了2个小时,麻醉师们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了,并制定了应对预案,平时不常用的监测手段全部上阵。

【体外循环】手术前还要先建立体外循环。体外循环科荣健主任介绍,在这个手术的过程中,心脏是不停跳的,心脏要供应上半身和脑部的血供,体外循环则要供应腹部和下半身的血供。

这个手术中体外循环的难度在于,要和心脏的工作匹配到恰到好处,才能既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又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且不会让任何脏器因缺血缺氧受损。以脊髓为例,如果缺氧受损了,患者的命保住了,下半生也是下肢瘫痪,没有生命质量可言。

【心外】吴钟凯教授带领的心外科团队先找到了肇事的“元凶”,细细的鱼刺在无影灯下几乎呈透明状,把假性动脉瘤进行了“拆弹”处理,并把被鱼刺扎破受损的动脉切下,置换为人工动脉。

【胸外】顾勇教授带领的胸外科团队时刻准备着接手,按照A计划,在吴钟凯教授解决了血管问题后,顾勇教授再解决消化道问题,将把穿透、感染了的食道部分切除,然后进行食道造瘘、胃造瘘,这一手术的好处在于感染能清除得更彻底,缺点是那远期还可能需要反复多次手术,不仅术后生活质量低,并且经济负担巨大。

吴钟凯教授“拆弹”后发现食道裂口不算大,感染灶又基本能完全清除干净,他和顾勇教授、内镜中心崔毅教授商量后觉得改用方案B。

【消化内镜】各科室立马连轴转动,鼎力支持,10分钟内把胃镜机器搬至手术室,经术中胃镜下评估食道内膜破口不大,虽然周边血肿,但粘膜清楚,未见缺血坏死。

术中共同会诊后决定,后续手术方式更改为“内镜下食道支架置入+感染灶大网膜移植覆盖+术后病灶持续冲洗”。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感染的食道愈合,不需要切除食道,也不需要进行后续手术,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和普通人是一样的。

崔毅教授介绍,由于患者是躺下手术的状态,医生进行内镜下食道支架置入时,要迁就患者的体位,所以医生几乎是半跪着完成操作的。

据介绍,专家们巧妙利用精湛技术,无缝接力、一气呵成,顺利完成了五个复杂术式,避免了分期手术带来的麻烦,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特别提醒:一根鱼刺花费50万,吃鱼要小心

术后,经过心胸外科ICU团队的不懈努力,患者顺利脱离了呼吸机,复查CT结果显示没有食道瘘,纵隔也无明显感染。目前患者梁先生已转入心脏外科二区病房,近日即将康复出院,他说:“衷心感谢中山一院的多学科医护团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不过为了这根小小的鱼刺,梁先生付出了50多万元的、住院一个多月的代价。梁先生的妻子说,全家人听到鱼都怕了,不过丈夫能够康复已经非常幸运了。

吴钟凯教授说,此例患者虽然成功救治了,但中间改变手术方式其实是冒着一定风险的,患者得以顺利过关,是有赖于中山一院MDT团队的良好建设。吴主任呼吁在新冠肺炎疫情复工复产阶段,注意安全生产,注意饮食安全,喝酒不吃鱼,吃鱼不喝酒。

内镜中心崔毅教授最后提醒,在临床中他们经常在内镜下从食道内取异物,鱼刺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异物,进入食道超过两天,很可能刺破食道,一旦扎入动脉死亡率高达85%。这里也提醒读者如果误吞了鱼刺,要尽快就医。(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