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贫困户靠自己的双手住进二层新房
2020-05-12 23:5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住上了两层多高的房屋,感觉日子过得越来越踏实了”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通讯员 荔宣
图/通讯员提供

“邓书记,快请进!”当走进贫困户黄记松家时,他家正在浇筑二楼屋顶,此时屋外吊车铲车轰鸣,屋内施工热火朝天。

见到驻村第一书记邓钰欣走进来,他赶忙停下手里的活计,一脸笑容地招呼起来。

黄记松家施工现场

贫困户人均收入1.5万多,还盖起了新楼

黄记松是广东清远市连州市西岸镇东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63岁,老伴黄美连64岁。大儿子黄海晖32岁,由于残疾丧失了劳动力;小儿子黄海良27岁,在广州市花都区务工。

由于家庭成员多残疾且缺乏劳动力,所以生活总是捉襟见肘,一家人一直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的房子里。

记者了解到,东村是第五批广东省省定“古村落”,有近700年的历史。为响应政策号召,上世纪九十年代村民陆陆续续都搬离了古村,在外建新房居住。

黄记松没有想到,自己第一次建房就历经重重困难。那时,他身上的负担极重:一是年迈的老母亲需要赡养,二是大儿子残疾需要照料,三是小儿子刚刚上学正是花钱的时候。

为了筹集建房资金,他和老伴起早摸黑,耕种了10亩水稻,3亩荷兰豆、茄子和辣椒,还养了好几头牛。靠着辛苦种养攒来的积蓄和东拼西凑借来的钱,黄记松历时三年才盖起了一层80方的平房。

眨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平房日渐破旧。小儿子眼看着已长大成人,早些年就该成家了,但由于没有新房子一直谈不到对象,加盖二层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2019年11月,黄记松正式开始了加建二楼的工作。为了节约经费,黄记松没有请一个帮工,全靠自己一个人一双手,一砖一瓦建起来。

当问到建二楼的钱哪里来时,黄记松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我和老伴有养老保险4000多块钱,大儿子有低保金3780元、残疾人补贴4400元,小儿子在外务工收入近4万元,帮扶单位产业扶贫(包括水电、光伏、种植基地等)分红全年有9600多元,帮扶单位还慰问了我两三次。

“我粗略拢了一下,去年人均收入能有1.5万多。当然了,建房的砖、木材料都是我早些年积攒下来的,有些木头还是三十多年前我从山上砍下里的。去年年底,感觉各方面都准备得差不多就动工了。”

黄记松说:“再过几个月就可以装修好了,住上了两层多高的房屋,感觉日子过得越来越踏实了。”

家庭收入有了很大改观

在施工现场,除了七八位请来浇筑屋顶的专业泥水工外,还有来义务帮忙的邻居。

邻居胡友林告诉记者,下个月他也要推倒现在的房子,在原址上建二层新房。

胡友林准备推倒旧房建新房

胡友林今年55岁,也是东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胡友林成为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时,家中三口人,妻子黄小玲肢体残疾、儿子胡文财在清远市读中专。

那时他在连州的家具厂打工,每个月工资2000元,一家人的生活负担全压在他的身上。

天有不测风云,不久之后胡友林的腿出了问题,进医院做过手术后还是留下了后遗症,有点跛,家庭生活更加困难了。

但是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胡友林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地政府将他家纳入低保范围,享有医保、社保待遇,妻子黄小玲领取到了残疾人补助,儿子胡文才毕业后去了深圳富士康公司,全家每年可以领取到帮扶单位产业扶贫分红7200多元,家庭收入有了很大改观。

连州市西岸镇东村村是广州市荔湾区昌华街党工委、办事处对口帮扶的省定贫困村,有贫困人口38户78人。

2016年至今,街道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80万元并积极引入美丽乡村建设经费,修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村主干道、环村道、银杏公园、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了光伏发电站、生态农庄、婚纱摄影基地和连片示范种植基地,入股了当地潭岭水电站、扶贫基金和投资公司。

一系列产业上马后,村集体收入从2016年的每年不足3万元增加到了30多万元,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增长了4倍达到15860元,相对贫困村及相对贫困人口已全部退出。(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