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2017年,广州出台《广州市博物馆规定》,鼓励学校与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社会实践活动。
规定发布以来,社会各界一直在思索如何让宝贵的博物馆资源与学校的教育密切结合,使更多学生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
居家防疫期间,学校教育按下了“暂停键”,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却保持长按“播放键”,一些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场馆开展“云端”观展,持续对青少年等群体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公共教育功能,并与学校举行线上活动,馆校探索新型合作模式。
戳链接,看视频▼
民间工艺“讲述”
朱海秀首次“亮相”工艺品
“我不想哭,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圈,我哭的话护目镜就花了,就干不了事情了”,在援鄂抗疫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科ICU护士朱海秀接受采访的视频火了,让无数观众感动,也让不少艺术工作者深受触动。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彩技艺传承人翟惠玲就以朱海秀为原型创作了广彩作品《青春之光》,近日,她把作品捐献给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并与作品主角朱海秀“同框”。
“在疫情面前,年轻一代的医护工作者选择了逆行,有一腔救死扶伤的热血,是抗疫前线的一支生力军,这让我有了创作冲动。”
翟惠玲说,受朱海秀启发,她用广彩表现年轻医护人员的成熟与担当,同时又描画他们生活中的各种青春活泼形象,作品创新性地使用了“双面人”的表现手法。
“我很高兴能让全国人民看到我们90后新青年在面对疫情时,不退缩、勇往直前的蓬勃青春力量。我们肩负着时代的责任与使命,要给祖国与人民一份合格的答卷,要对得起自己,问心无愧。”
朱海秀表示,这是她首次作为原型被创作成工艺品,“希望能给予人们力量,鼓舞大家前行”。
据悉,本次捐赠的工艺品还有刘兆津、曹锋明、黄少琼、吴伟雄、连少如等工艺美术大师以抗疫为主题创作的石湾陶、剪纸等。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透露,该馆计划今年下半年举办作品展览,记录、阐释、传播关于抗疫的社会集体记忆,引起大众共鸣。
同时,以此作为学生研学内容,进一步推进馆校合作,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能够了解传统工艺文化、热爱本土文化。
居家防疫合作不停
教育活动转战“云端”
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各大博物馆把部分教育活动“转场”到线上举行,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推出了“云游古祠”“云上祭英烈”“古祠微课堂”等活动,发动学校师生参与。
“云游古祠”在“云端”向师生、观众介绍陈家祠的“七绝”等装饰艺术及馆藏珍品;云上祭奠活动由学生根据馆方提供的英雄人物故事写感想、画手抄报、录制视频,并在网络展示;古祠微课堂系列之外销扇的故事,邀请荔湾区詹天佑小学的学生姚旻希当“小老师”,视频展示团扇制作过程。
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校长苏苑勋告诉记者:“学校长期和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保持教育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阵地,充分利用社会上的红色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强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等。”
近年来,该校通过馆校合作开展体验式的活动,例如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管辖的广州起义纪念馆举办小小讲解员、讲英雄故事等系列活动。
其中“小小讲解员”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属于自己年龄段的语言引导同龄孩子参观学习革命历史。
“我们以生动的形式宣传红色文化,让学生走近红色历史,孩子们在讲解的过程中,会使自己和其他同学都受到革命先烈、革命故事的感染。”苏苑勋说。
疫情期间,馆校合作并未中断,该校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清明节前夕联合开展了线上的“博•学堂之革博‘语’你相伴”社教活动。
活动以各班“清明追思·学习先烈”主题班会为依托,面向全校学生征集绘画、征文类作品。
此外,各班组织收听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录制的“金牌解说在线”音频,让学生回顾、铭记历史,学习金牌讲解员的朗读技巧。
据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工作人员黄子立介绍,该馆近期动员大学生志愿者发挥创意,策划制作了《南越文物猜猜猜》《文物版本的“金罍”》等音视频,参与该馆的线上宣教服务。
目前,该馆与中大、暨大、华师、华农、广外、广大6所高校达成学生志愿者共建合作协议,组建9支学生志愿者队伍共273人,学生专业涵盖社会学与人类学、新闻与传播、旅游、历史文化、英语等,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爱好特长开展服务与实践活动。
馆校合作探索新模式
让传统工艺深入校园
除疫情影响外,馆校合作还面临着其他困难。
“如果只是博物馆单方面输出,学校的参与度不够,效果则达不到理想”,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副馆长谢莹说,学校参与积极性还需加强,双方要结合各自优势,共同为学生设计、策划更多的教育课程。
为了有效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省去博物馆去每个学校“敲门”的时间精力,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采取了与市、区教育局合作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
馆长黄海妍介绍,通过与教育行政部门合作,从2017年至今已在全市中小学设立了60所广彩、广绣试点学校,在荔湾区中小学设立了28所剪纸共建实践基地。
同时,为了提高学校参与性,为学校提供课程设计、课程资源,该馆编写出版了《传统工艺进课堂》之广彩、广绣、剪纸校本教材,包含教师用书、学生用书、教师资源卡、学生学习卡,还有动漫视频、多媒体游戏,“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
依托教材,围绕着培训老师、为学校送展、举办研学活动、为学生举办作品展等开展了一系列馆校合作,“希望将传统工艺进校园持续、深入地推进”。
荔湾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督学罗锦虹表示,下阶段荔湾区教育局将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形成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一是继续丰富馆校“五个一”合作模式的构建,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二是加强剪纸、广彩、广绣基地特色创建;三是开展非遗文化的研学活动;四是开发开设传统文化拓展性课程。
其中,“五个一”是指“读一本书”——组织阅读该馆教材;“上一堂课”——为试点学校举办广彩、广绣教师培训班等;“看一个展览”——送展到广彩、广绣教育实践基地展出;“参加一场活动”——举行广彩、广绣研学活动;“举办一次展示”——举办中小学生广彩、广绣作品展。
罗锦虹称:“希望在已有的实践成果基础上,通过馆校合作新模式,将中国传统工艺传播推向新的高度,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好传统文化基地,做好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扬。”(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