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兴宁大村村:外嫁女回村创业,带回种植产业和配套岗位
2020-05-06 18:0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规模较大的大村不仅做到了贫困户全面脱贫,而且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志文 周寿光

大村为何称之为“大村”?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大村很大。位于广东兴宁市新圩镇的大村村总面积约8000亩,共有16个村民小组,村民总户数1008户,总人口3025人,在册相对贫困户63户156人,其中有劳力贫困户39户124人,无劳力贫困户24户32人。

一般来说,规模越大,扶贫难度越大。但大村不仅做到了贫困户全面脱贫,而且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秘密就在于村委干部、扶贫工作队和致富带头人等用心用情做了实事。

大村村村容

多种产业齐发展,靠“造血”脱贫致富

四月末的大村村,阳光明媚,惠风和畅。位于村子西北面的某处山坡上,成片的无花果树在阳光的映照下泛出绿油油的光,部分稍早种下的树苗已经结出了鸡蛋般大小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枝条上,透露出勃勃生机。

以上景象,来自大村村的无花果种植项目,该项目是扶贫工作队引进的四季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在大村村的众多项目之一。

据该公司总经理刘苑红介绍,新鲜无花果的收购价格高达25元/斤,销售收益很可观。但问题也同时存在,无花果质量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产品销售也存在时好时坏的问题,导致扶贫产业整体效益不够理想。经过深思熟虑,扶贫工作队决定启动果蔬加工厂建设项目。

2019年8月份,由沙东街扶贫引导资金和兴宁市扶持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共同出资86万多元建设了400多平的果蔬加工厂,该厂配备了冷库、烘干机、切片机、蒸笼等设备,不但为大村村各类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发展配套设施,而且使大村村农产品产业生产链条日趋完整,解决了新鲜农产品的“后顾之忧”,为各类农产品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村村果蔬加工厂

“有了加工厂之后,我们不但可以将无花果做成无花果干、无花果汤包,还研发出了无花果茶叶,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驻村第一书记郑狄杰介绍。

大村特产红薯干和无花果干

2019年,随着加工厂的作用日益凸显,大村农业产业链日趋完整,扶贫产业发展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9 月,五黑鸡养殖项目投入生产;10 月,大菜心种植项目投入生产;11 月,木耳、红菇项目投入生产;12 月,黑皮鸡枞菌项目投入 120 万元扩大生产 …… 

半年多时间,大村农产品产业蓬勃发展,品类繁多,且各产业间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互动,村内经济发展活力和村民内动力得到有效激发,大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众多农业种植项目,不仅为村民创造了稳定的“家门口”就业岗位,还有效带动了村民劳动增收。在黑皮鸡枞菌种植基地,记者采访了在这里工作的贫困户廖阿姨。她表示,在这边上班很开心,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加班一个小时还有10块钱补贴。

黑皮鸡枞菌

除了上班,她还利用下班时间养鸡、种水稻。“现在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她说。

据了解,以上各产业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获得了收益分红近10万元。每个到产业基地劳动就业的村民每天可增加收入80-100元,被聘为正式员工的村民每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产业带动脱贫致富效果明显。

怀感恩之心创业,外嫁女助力家乡脱贫

4月28日,刘苑红给记者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她手捧“三八红旗手”荣誉证书,站在领奖台上。据了解,刘苑红是此次兴宁市评选出的10位“三八红旗手”中唯一的一位民企代表。作为一名民企代表,她如何能获得这一光荣称号?

刘苑红原是大村村村民,在7、8岁时才离开。后来在惠州长大成家,从事农产品批发和销售事业,并获得成功。

刘苑红虽身在外乡,但一直心系家乡。为了解决乡亲们的贫困问题,她于2017年毅然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先是开展了无花果种植项目,后来又陆续开展了五黑鸡养殖、大菜心和黑皮鸡枞菌种植等项目,四季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一跃成为兴宁市的龙头企业。

无花果种植基地

在村民眼中,刘苑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强人,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刘苑红也曾在夜里偷偷一个人哭过好多回。虽然在农村长大,但因为家庭条件较好,刘苑红之前曾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刚回到大村村时,刘苑红不懂农作物、不会干农活,还适应不了农村的环境。

“那会我常常被蚊子咬了满腿的包,夜里痒得睡不着。”她介绍。一开始村民因为不理解而不配合,家里人多次苦劝她回去,“一两个月见不到小孩”……多种困难叠加,几乎让她崩溃。

出于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考虑到村民们没有全部脱贫的境况,她不忍心离开,而是一边不断学习农作物种植知识,一边耐心跟村民们沟通。最终她做出了成效,让村民了解到农业是大有可为的,从而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刘苑红忙起来,常常“轻伤不下火线”。记者在大村党群服务中心见到她时,她走路一瘸一拐的,经询问才得知是她前几天跳过一处田埂时拉伤了腿。

如今几年过去,乡亲们都感谢她为家乡带回了种植产业和配套工作岗位,使得他们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的愿望。除此之外,村民们自己养的鸡鸭鹅因为没有销路而滞销时,刘苑红还会积极为他们对接客户,帮助他们销售。

仙居鸡养殖基地

村村联动,农业发展进入新时期

在村委会和扶贫工作队的配合努力下,大村村用几年的时间取得了现在的良好局面,但发展瓶颈也随之而来。大村村原有的产业已用去了1200多亩地,今年再要发展产业,村内已无大规模连片土地可供发展利用……

怎么办?郑狄杰把目光投向了临近的村落。在与村委干部、村致富带头人几番商议之后,大家一致决定整合外村土地进行合作发展,让四季美公司走出大村,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联农带农作用。

巧的是,就在这时,河口村第一书记黄高彪也正为村里的200亩垦复地不知如何开发利用而发愁。经讨论研究,临近村与大村四季美公司达成了合作开发协议:

第一期种植 180 亩丝苗米,着力补充大村还没有上规模水稻种植产业的空白,补充完善大村农产品版图;第二期再开发 300 亩土地,用于种植在大村已有的无花果、番薯、青菜等农产品,将大村经验复制到其他村,进一步扩大大村产业版图。随着合作协议的签署,四季美公司的农机拉开了 " 村村联动 " 的序幕······

无花果

立足大村,走出大村,反哺大村。大村的产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随着农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齐备,大村的农业产业迈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超过20万元,并将带动更多的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郑狄杰介绍,曾有人问他“你把四季美公司推到别的村去发展产业,你就不怕别的村抢了你大村的风头吗?”对此,郑狄杰回答:“不怕,只要是有利于扶贫攻坚工作大局的事,我都愿意去做!”

大村文体广场

数说成效:

脱贫率:在册相对贫困户63户156人,有劳力贫困户39户124人,无劳力贫困户24户32人,目前已全部脱贫,脱贫率100%;

人均收入: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低于4000元到目前达到13000多元,增长3倍多;

投入:对口帮扶单位--天河区沙东街道办事处累计投入到大村村各类扶贫资金600万多元(其中发动热心企业单位捐助及自筹资金达60万多元);

集体收入: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0.7万元增加到目前10万多元,增长了近15倍。随着2019年新增投入的产业项目收益期的到来,2020年大村村集体收入稳超20万元。

人才培养:2019年发展预备党员2名,培养后备干部3人:

村容村貌:对12段村内道路进行硬底化,安装路灯385盏,铺设人行道路砖2段,建设5个公共厕所、3个公共文体场所;

消费扶贫:2019年度帮扶单位工会在村购买40060斤大米,价值32480元;帮扶单位干部职工、社会各界人士在村购买农产品价值26440元。全年直接消费扶贫58920元,帮助销售超50万元。

对话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后,儿子成绩平均每个学期掉2分

广州市天河区沙东街道办事处派驻兴宁市新圩镇大村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 郑狄杰

羊城晚报:助力大村村脱贫之后,您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是什么?

郑狄杰:下一步的话,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多措并举帮扶大村各类建设,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跟进好扩大食用菌种植项目,助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争取今年完成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的目标,同时做好集体收入的分配工作,让广大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羊城晚报:在扶贫工作中,对您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

郑狄杰: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语言不通。这边讲的是客家话,我刚来的时候真的是一头雾水,完全听不懂。我一开始跟贫困户沟通,都带着村干部一起去作为翻译。因为我讲的贫困户听不懂,村干部要翻译给他;他们说的我听不懂,村干部要翻译给我。

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也都不可能再去学普通话什么的,只能我去学,主动去倾听他们。后来通过每天跟村委干部打交道,慢慢地听,并结合上下语境,努力地学,我现在能基本上听懂了。在这个过程中,村干部帮了很大忙,他们会在讲客家话的同时夹杂一些普通话,帮助我理解。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扶贫干部,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郑狄杰:第一,要敢于担当。作为驻村的扶贫干部,大家都是远离家庭远离家人,从城市来到这种比较偏远的山区,如果你没有树立一种担当精神,然后主动去克服包括语言上、工作上的很多困难,那么很多事情将无法开展。

第二,要有真心真情。我第一次走访完所有贫困户之后,就在微信朋友圈上发了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以前只觉得这句话优美,现在才真正懂得了它的含义。扶贫工作要带着感情去做,要在内心里对他们的境遇感同身受,才能把事情做好。能够参与到这个脱贫事业中来,我觉得是我个人的一种光荣。

羊城晚报:回去之后,您有什么打算?

郑狄杰:多在家里陪伴家人,在孩子的教育上多用心一点,弥补这段时间的空缺。来到这边扶贫驻村后,我儿子成绩平均每个学期下降2分。我是一个比较严格的父亲,以前在家就会管控他们做作业,但现在离开家以后确实没办法管那么多。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