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胡颖仪 吴钦水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复学体育课怎么上?成年人重启运动,如何保证防疫与锻炼的平衡?热浪下,景区规定必须佩戴口罩,运动风险如何防范?
医师跑者急救专家给出专业建议: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需要更细化的科学运动方案。
N95口罩不能用于运动
“从医生兼跑者的角度来看,戴口罩运动弊大于利。”广州市红十字会医疗救援服务队副队长、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主治医师、红会跑团团长王敏,同时也是美国心脏协会ALS和BLS课程培训导师、欧洲复苏委员会ERC培训导师,“我认为,在户外空旷处运动,可不必佩戴口罩,但要注意减低运动强度,且不要聚集运动。”
“当人体运动时,耗氧量急剧提升,对氧气需求在增加。而此时佩戴密闭性很好的N95口罩,容易呼吸不顺,以及在口鼻空间内反复吸入而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当血氧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会令身体缺氧,心脏压力增大,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甚至可能发生猝死。”
王敏表示,尤其前段时间大家“宅家不动”,身体处于锻炼不足的状态,或有些人存在基础疾病而不自知,更要注意缺氧下骤然运动带来的风险。
“事实上,即便是医护人员佩戴N95口罩,也要每4小时更换口罩,趁机通风换气。儿童的肺部未完全发育成熟,长期佩戴明显增加呼吸阻力的N95口罩,会为肺功能带来额外的损害,尤其剧烈运动时,更有窒息和损伤心肺风险。”
王敏表示,“目前市面上,除了通气阻力在300帕左右的N95口罩、通气阻力小于等于49帕的成人普通口罩,以及通气阻力小于等于30帕的儿童口罩,合格的口罩,对粉尘、飞沫、气溶胶等颗粒物的过滤效率都不低于90%,能够满足防护需求。所以并不建议家长为孩子盲目选择N95口罩,而应该加强学生的防护观念,不要聚集运动。”
不同运动场景如何兼顾防控与运动?
目前,白云山等广州许多户外景区,由于人流量较大,规定入园必须佩戴口罩。
专家建议,应避免在这些场所进行剧烈运动。
在佩戴一次性口罩的情况下,可进行散步等适度轻微的活动,以不会“大喘气”为限,若呼吸急促,就停下休息。
据了解,许多健身房已逐步恢复营业。许多健身房在增加通风的基础上,关闭了动感单车等密闭空间高强度运动项目。
王敏表示,可根据不同场所与运动类型,来科学选择是否佩戴口罩。室内项目如使用跑步机或其他器械训练等,还要注意使用器械的距离间隔。
曾有人在准备高原运动前,戴口罩进行“缺氧训练”,健身房中也出现过“高海拔训练面罩”,但王敏表示,这种训练方式颇具争议,对于无运动基础的一般人,更不可轻易尝试。
职业运动员在氧含量较低的海拔1500米至2400米中高原地区,进行为期数周的高海拔训练,会通过提升血红蛋白含量,提高最大摄氧量,增强运动表现。
但普通人身处平原地区,无论佩戴何种口罩,都无法完全模拟高海拔地区环境,无法给身体带来“高海拔训练”的效果,不必贸然尝试。
重启运动 应刻意降低强度
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如何保证防疫与锻炼的平衡?主动刻意地降低运动强度,是重启运动的安全方案。
“最近几天在珠江边慢跑,我发现大约有6成跑者并不佩戴口罩,但从配速、跑姿来看,都是较专业跑者。他们在跑步时会更注意运动强度和保持间距,以弥补缺乏口罩防护的风险。”
王敏表示,即便自己已经跑了30多个马拉松,疫情期也坚持每天跑步锻炼,但现在跑步时,也会大幅放慢跑步配速,刻意降低运动强度。
“中低强度的规律运动,能增强免疫力,但高强度运动后,会产生一个免疫力下降的空窗期,例如长距离跑步或剧烈运动后,不小心吹到凉风,就比平时更容易感冒。”
因此王敏建议,普通人群则以有氧运动为主,不要突击运动,以免令“免疫空窗期”失守。
中高强度运动后,应注意保暖,避免接触病源,超量睡眠令肌肉恢复,及时补充营养,加速身体免疫恢复速度。
要避免“免疫空窗期”失守
此外,飞沫传播是新冠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最近有研究指出,跑步时咳嗽或呼出的飞沫,覆盖范围会远超1米,且因前者跑动,喷出的飞沫会停留在空气中未及降沉,而跟随其后的人容易直接碰上。
对此王敏建议,并排跑比前后跑风险更小,即使是前后跑,也不要在前者正后方跟随跑,而应至少在斜后方45度以上,距离1.5米以上间距。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