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通讯员 周伟
2020年4月21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9)》。
《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9)》以2018全年到2019年第三季度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动态为研究对象,参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大湾区绘制的发展蓝图和提出的具体要求,聚焦研究了基础设施、经济贸易、科技创新、人文湾区和三地合作等五大版块,并附以相应的案例进行佐证。
该书编写组不仅汇集了与大湾区建设事业相关的大量的翔实素材,也竭力对建设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理论探索与趋势预测,并对未来的实践与操作审慎地给予了路径参考。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精选蓝皮书精华部分,选摘如下:
大湾区建设迈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新时代
蓝皮书指出,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是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10年,也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10年,新的历史大势正在孕育新的历史性机遇。
全球格局深刻演变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但各种现实挑战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大湾区建设迈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新时代。
在这个艰巨与荣光并存的历史进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胜利推进需要彰显多组因素的合力。既需要以深圳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担当优秀范本的“点”,也需要统筹湾区三地各级政府和各类建设主体共筑全面发展的“网”;
既需要注重湾区内部综合实力的“内力”提升,也需要积极争取与泛珠三角区域对接融入的“外力”汇集;既需要谦虚借鉴国内外其他湾区的成功建设经验,也需要清醒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独特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总之,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真正将每个湾区人民的“幸福指数”融入湾区发展指数当中去;只有积极审时度势,敏锐感悟来自国家层面的高度战略关注,写好这篇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文章”,才能充分激发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湾区建设的热忱;
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全球政治与经济治理模式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的本质特征,才能让粤港澳大湾区的各项制度和改革相对接,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国家发展战略方向的前提下,有力推动我国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实践。
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步伐,2020年前后可建成世界级宽带城市群
蓝皮书指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湾区智慧城市建设进入新的重要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将与湾区各方面建设同频共振、协调推进。
展望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建设与发展,硬件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升级,湾区智慧城市群共商共建共享的协作机制将加强。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将在全国率先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在2020年前后建成世界级宽带城市群。
根据广东省政府的规划,珠三角地区将加快推进IPv6网络建设,构建高速骨干光纤网络,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将在大湾区快速发展。
5G是实现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的战略性信息基础设施,我国高度重视5G发展。在全国的层面,国家提出要拓展光纤和4G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力争2020年启动5G商用。
国家将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之间加强对接和交流,鼓励港澳地区超前布局加快推动5G应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5G作为战略性新兴行业重点培育。
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大力支持,助推产业界的参与。广东广电网络相关机构提出到2022年底,在大湾区建设大力铺设光缆线路,提升骨干网带宽,推进光纤入户建设和家庭智能网。
共商共建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共商共建、互联互通水平,加强信息沟通、议题协商,大力推进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衔接机制、大数据平台支撑、专业领域智慧设施生态圈等各层面各领域的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广东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粤港两地电子签名认证的机制也将升级,国家将大力推进电子签名证书互认工作,推广电子签名互认证书在公共服务、金融、商贸等领域的应用,将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香港特区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澳门邮电局电子业务厅四方成立联合工作组,共同推进电子签名证书互认工作。
重大跨界交通工程的开通促进了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
蓝皮书指出,重大跨界交通工程的开通,有力促进了粤港澳三地互联互通,必然会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不仅有利于提升物流竞争力,还在旅游休闲、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形成大湾区全领域的协同发展效应。
重大跨界交通工程是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必将为大湾区建设带来指数级的影响。从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经验上看,他们大多拥有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通讯干线、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和给排水管网体系所构成的基础设施网络,而发达的铁路、公路设施就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连结枢纽。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交通“纽带”,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必将对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起到重要驱动作用。
其一,扩大了大湾区居民社会参与的范围和程度,有利于珠三角九市借助港澳优势持续繁荣发展。
其二,必然带来内地与港澳规则及制度对接,助力大湾区形成更具整体性与创新性的湾区精神。
其三,可以帮助舒缓港澳资源紧张、贫富差距过大、发展动力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客观上增进港澳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
数字经济在跨区域、跨制度协作机制方面仍然有待完善
蓝皮书指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三地在数字经济合作方面可以充分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但是在跨区域、跨制度协作机制方面仍然有待完善。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产业互补优势明显。广东拥有坚实的数字经济产业制造基础,拥有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市场和融合发展空间,产业互联指数排名全国第一。
香港在资讯及通讯科技、即需即用软件(SaaS)、物联网、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机械人、VR和AR等新兴数字产业领域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奠定了其湾区数字经济科研中心的地位。
澳门在集成电路设计、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也拥有国际领先的研发成果。
尽管如此,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仍面临着跨区域、跨制度协作机制障碍。
一是在“一国两制三种法律体系”框架下,港澳又有独立的数据安全法律制度,再加上国家网络安全法将港澳视为境外,造成大湾区三地涉及跨境数据传输的要求和标准会难以协同,构成政策壁垒。
二是缺少大湾区数字经济的统筹规划。对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融合重点、技术重点突破领域等缺少前瞻性研究和政策系统性设计。大湾区缺乏能够有效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创新与应用示范性平台。
未来适宜于大湾区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有三个主攻方向
蓝皮书指出,结合大湾区工业体系与制造业集群自身优势,未来适宜于大湾区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有以下几个。
(一)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中心
继续利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先发优势,加快在装配传感器和具备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中占据中高端市场份额。
立足大湾区3C产业智能制造领域的集群规模与数字化制造示范优势,加快开展机器人3D视觉、AI图像检测以及动态视觉传感等方面的联合技术攻关与适用研究。
结合已有高端装备业基础,加快实现高端制造向工厂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
(二)具有自感知能力的智能模块化区域化智能制造系统
目前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更多针对制造领域中的市场分析、产品设计、生产管控、设备维护等单个环节,进行专家系统和智能辅助系统开发,缺少对“智能化孤岛”的互联互通集成。
大湾区可基于泛在制造、云制造以及基于工业大数据的主动制造,形成互联互通一体化的社会化开放式区域化智能制造系统。
通过全制造流程、全生命周期数据、全区域制造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分布、异构制造资源与制造服务的动态协同联动及决策优化。
(三)基于大数据驱动的产业供应链管理创新
发挥大湾区工业体系和产业链完整优势,基于大数据对设计、采购、制造、使用、服务、回收、拆解等环节的多阶集成反馈,实现运维一体化的供应链组织方式再造。
在采购环节,运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培育虚拟产业集群,使供应链管理向优化资源配置的虚拟化和网络化转变。
在制造环节,采用专家系统、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多智能体系优化业务流程,通过培育组织运营柔性及战略柔性能力,实现业务边界模糊化。
中央政府和粤港澳三地将在科技创新领域展开更深入的合作
蓝皮书指出,粤港澳三地将在科技创新领域展开更深入的合作。例如,针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专项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方案。
广东省科技厅正在联合香港、澳门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香港本地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完成,也将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支撑。例如,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基建工程已于2018年6月展开。科学园的扩建工程将较预期提早一年于2019年年内完成;
而“创新斗室”人才公寓,以及将军澳工业屯的“数据技术中心”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亦会如期在2020年后相继完成。
在未来,香港政府致力于通过把握“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推动科技创新内外联通,促进香港本地科技创新持续健康发展。
澳门政府会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更主动地将外部助力转化为内部动力,把建设“一中心、一平台”推向新的阶段。
广东省政府则继续坚持科技创新战略,保持应用技术创新优势,提升基础研究实力,打通从基础研发到应用研发的科技创新全链条。
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的三大趋势
蓝皮书指出了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发展的三大趋势。
(一)各类技能培训将为文旅产业增长提供强劲助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各地积极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
如澳门旅游学院将会进入广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人才高地,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推进职业资格国际互认。
(二)科技、文化和金融的多元融合催生新业态。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文化金融中心,意味着文化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贡献值,意味着文化金融在全球、全国或特定区域的产业影响力。
而科技,尤其互联网技术为文化内容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各类主题公园开始运用各类AI、VI技术,为消费者提供高度真实感的体验。
(三)与“一带一路”和太平洋岛国交流大幅提高
粤港澳大湾区与太平洋各岛国的合作潜力大、发展前景好,密切与太平洋岛国的友好往来,进一步深化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广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在出版、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文化设备制造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出口企业和品牌。
2017年,广东文化产品出口覆盖了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66.94亿美元,同比增长28.5%。
2018年2月,广州国际友城文化艺术团赴奥克兰市开展文艺演出活动,“2018广州文化周”惊艳亮相新西兰。
以色列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国家。2015年6月,通过收购香港英飞尼迪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珠海华发集团成为以色列英飞尼迪集团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并组织举办了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这是粤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个缩影。
另外,香港、广州、深圳拥有国际游轮母港,2018年大湾区游轮旅客出入境接待量达到257万人次,未来将会有快速成长。
因此,要进一步扩大与太平洋岛国在经贸、旅游、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与太平洋岛国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