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政见】中央再提“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有何深意?
2020-04-14 15:06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世界经济“出问题”时,“扩大内需”是做好国内经济工作的一个发力点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柳

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被突出强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4月8日召开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4月11日至14日,《人民日报》头版连续四天刊发四篇本报评论员文章:《扩大内需必须加快推进复工复产》《扩大内需必须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扩大内需必须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扩大内需”。

此时强调“扩大内需”有哪些深意?

中央再提“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和全国复工复产情况调研汇报,分析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研究部署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

会议指出:“要加大复工复产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对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扶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促进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积极扩大居民消费,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形成供需良性互动。”

4月11日-14日,“扩大内需”连续四天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

此外,4月9日,广东省委常委会暨省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召开会议,强调“坚持投资、消费、出口齐发力”,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消费”位列其中。

回顾以往可以发现,世界经济“出问题”时,“扩大内需”是做好国内经济工作的一个发力点。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深陷其中,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当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10项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今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指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这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这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立足点,也是对冲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的主要着力点。”

消费已成我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且增长空间大

近期,国际疫情持续蔓延,目前还看不到“拐点”的迹象,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虽然不同机构对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不同,但均大幅下调了增长预期。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性正在加大。

疫情严重冲击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有的发达国家力图重建已放弃的某些产业,如最近日本政府要求其海外制造企业回迁本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新贸易协定(USMCA)试图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把三国制造的汽车零部件比例提高到75%。

消费、投资、出口被称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外贸出口受疫情影响较大之际,消费是重要的发力点、增长点。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消费升级方兴未艾。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我国消费市场增长速度快、持续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已位居全球第二。

投资相比消费和外贸,乘数效应大,受疫情因素制约少,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有效投资增长也必然带动消费市场拓展。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9.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7.8%。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迟福林近日接受羊城晚报·羊城派专访时指出,2019年我国GDP规模接近100万亿元,消费率预计为54%-55%,消费规模约为54-55万亿元。到2025年,如果消费率进一步提升到60%左右,至少还有25-30万亿元的消费增长空间。

“目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仍在持续较快推进。在产业结构上,2018年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三新’产业占比为16.1%,预计‘十四五’将会有比较明显的增长。未来10年左右,我国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还有10-15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迟福林说。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