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元涛教授:如何扩大我国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国际话语权呢?
2020-04-07 20:0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才有国际话语权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粤疾控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初暴发的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特别是对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在全球重大疫情的抗击过程中需要开展国际合作,合作和交流中的国家话语权是关键一环。现就如何扩大我国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领域的话语权,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郝元涛教授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郝元涛 图/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官网

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才有国际话语权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国际话语权的基础,尽管我国的经济体量居于世界第二位,但人均GDP和资源占有量在全球范围内仍相对落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只有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并在公共卫生领域做足相关工作,才能保证国家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话语权。

建设好我们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包含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对其他国家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参考价值,才能够使我们国家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获得令人信服的话语权。

目前我国在妇幼卫生方面取得的成绩得到国外的广泛认可,并作为中国经验向国际传播,增强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声音,但在其他领域的国际认可仍相对有限。应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公共卫生工作,找准关键问题科研攻关、实施推广,在关键指标上取得实际效果,及时总结和传播。

人才培养是扩大我国在全球话语权的另一关键

要想扩大国家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话语权,必须拥有一支实力优秀的国际援助医疗队伍,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及时组队、能战斗、战之能胜。

这支队伍不仅包括临床医护精英,更要包括疾病防控、检验检疫,以及社会传播、媒体宣传等各方面的精兵强将。除了武将,国家还应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文官,他们战斗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相关的国际组织和慈善部门,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和重要国际合作项目的设计和执行。郝元涛教授表示,但遗憾的是,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极度缺乏。

人才培养是扩大我国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领域话语权的另一关键。国内做得再好,国际上无人发声,国际话语权无从谈起。只有培养出优秀的、符合未来全球卫生治理发展需求的人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和扩大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但是我们目前缺乏这样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体系。

作为开展全球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而其中最为高效的途径,是从知名高校的医学和公共卫生相关背景的学生中、从公共卫生相关机构的从业人员中遴选优秀人才,转变传统的公共卫生和医学教育思路,开设全球卫生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工作基本能力的优秀队伍。

国家应导向性支持我国在境外开展科学研究项目

郝元涛教授指出,应加强我国主导的全球公共卫生项目开展,我国的国际援助相对侧重经济援助,卫生援助亦相对侧重在实体机构建设(如医疗机构),对于如何在不同国家开展有影响力的健康干预项目,中国的步子迈得太小、太慢。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共卫生研究将决定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指南制定、引导全球健康相关决策和行动,但我国在国际性项目中多以参与国为主,经费亦来源于国外机构。“我国研究者到国外开展科研项目的经费几乎没有来源,极大限制了我国主导的全球公共卫生项目开展,亦限制了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因此,他建议国家应导向性支持我国在境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展科学研究项目,一方面向世界推广中国经验,另一方面,联合各国优秀的研究人员组成团队,通过项目的合作加强理解,借助这样的合作,也更有利于我国在不同的国际平台发声。(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