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李钢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东高度重视科技攻关工作,科研工作者们奋战在一线,争分夺秒、刻苦攻关,取得显著成效。
尤其是在揭秘病毒“真面目”的病毒溯源与流行病学研究方面,稳扎稳打,第一时间完善科研平台保障,第一时间完成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第一时间完成了毒株分离……为临床救治、药物筛查和疫苗研发等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建立流行病学调查的三级工作机制,研究病毒传播的规律,为疫情的有效防控起到了重要支撑。
迅速响应,打造科研保障平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东迅速启动全省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应急响应。
1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广东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1月20日,广东紧急组织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海关技术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6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向国家卫生健康委申报新冠病毒实验活动资格,之后顺利获批,为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硬核”技术支撑。
之后,广东省积极推动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打破“科研围墙”,避免“各自为战”,凝聚全省合力,引导全省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致力于以疫情防控为中心的研究,发挥不同行业实验室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推动资源共享和合作研究,全力协作攻关。动员全省定点救治医院提供临床医疗资源,保障临床研究项目,确保科研成果尽快有效用于疫情救治一线。
基因测序,全力寻找“真凶”
事实上,广东科学家与新型冠状病毒的“交手”,早在1月19日之前就已经开始。那天,一个疑似病例的样本被送到了广东省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检验所。检验所所长武婕和同事们立即投入“战斗”。
面对这种陌生的病毒,谁也不知道哪种检测试剂盒的灵敏度更高。为了确保检测准确性,他们选用了两种国家推荐试剂盒和1种自制试剂,分别检验。当晚10时许,3种试剂结果出炉,全是阳性。可任务仍未完成,他们还要对病毒全基因组展开测序。
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就像给“嫌疑人”采集指纹,是确认其身份的终极手段。凭着多年传染病防控中积累下来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经验,经过两天两夜的测序工作后,科学家们发现,这位患者的病毒基因序列与国家公布的病毒基因序列高度同源。
这也意味着,他们找到“真凶”了!
广东确诊了首例新冠肺炎患者,也成为除湖北外首个完成对样本进行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的省份。
多方合力,揭开病毒“真面目”
找到了真正的“敌人”,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第一步。必须清清楚楚地揭开它的“真面目”,才有可能找到“回击”的“突破口”。
1月27日,广东省疾控中心从确诊患者的肺泡罐洗液中分离出广东省首株新型冠状病毒株。成功建立地方和国家标准株,利用该标准株制备实验室质控品,完成病毒单克隆株筛选和生物学特征测定,为药物研发、疫苗研究、临床诊断等方面提供了“种子材料”。
在此基础上,开展测定病毒中和抗体、毒株灭活效果评价等研究,为分析新冠病毒的流行规律和致病机制提供了病原学支撑。
2月初,广州海关技术中心联合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合作,分别从广州本地感染病例、肺泡灌洗液、痰液和鼻拭子、以及粪便、尿液中成功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研究证实患者尿液中存在活病毒。并开展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变异分析,发现orf1a/b和N位点基因突变。
3月1日,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与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研究团队,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分析技术,首次观察到了经灭活后的新冠病毒的生物结构状态,特别是捕捉到了新冠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一个重要中间状态——病毒正处于识别和附着宿主细胞并准备与细胞发生融合时的状态。
经国内外文献检索,这是科研工作者首次在冷冻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新冠病毒全病毒入侵细胞的真实状态。这一研究成果,为新冠病毒的识别、鉴定和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超微影像基础,对下一步推进疫苗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介绍,冷冻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可以观察被快速冻结到-196度的“活”的蛋白、病毒等生物样本的电子显微镜,其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地避免常温电子显微镜对生物样品的脱水、染色等破坏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持生物样品生理状态下的真实形貌。
流调先行,摸清病毒传播规律
流行病学调查是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工作。面对疫情,广东迅速反应,建立健全了“市县驻点布网、省队包干下沉、专家巡回指导”三级流调工作机制,强化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组建起市县两级联动流行病学调查组,落实市县驻点布控,并且强化省级统筹,落实省队包干下沉。
以广东省疾控中心人员为骨干,广州地区高校专业研究生参与,组建21个省级流行病学调查突击队,分片包干21个地市,确保复杂重点现场的调查质量;加强技术装备配备,努力保障医用防护物资;实施统一培训,确保调查队成员充分掌握相关防控要求,以及个人防护知识。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李剑森作为疾控专家,从1月16日开始参与到流调工作中。
据他介绍,从病例排查中总能或多或少找到病毒的来源,流调的作用在于,排查病人发病前的活动轨迹,探明怎么感染,被谁感染,有没有感染其他人等问题,全局性地理清相互之间的关系。每天都要对疫情进行分析和研判,并且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和形成报告,逐步掌握病毒传播的规律和途径,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建议和举措。
李剑森说,在1月16日,湛江出现了首例感染者。这名病人是从武汉来到湛江,他在武汉的家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仅数百米。在武汉发病后,虽然在当地就诊,但是并没有做检测,在女儿的陪伴下回到了湛江。根据流调,对其女儿、所乘坐航班的机上人员、网约车司机、湛江当地医院的接诊人员等二十多人进行了排查。
在当时的情况下,对于病毒如何传播的信息还不充分,很多医务人员只是做了并不充分的防护措施,通过流调,当时已经发现病毒在家庭内部的传播,说明可以人传人。
他还记得,当时广州的一个小区上下楼的住户先后发病,但是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密切接触的关系,通过流调推测,楼上住户从武汉回来后,很有可能通过共用电梯导致了传播。
而广州的彼此并无关联的三家人出现感染,同样是通过流调排查,发现三家人曾经在一家餐厅用餐,推测可能是由于三家人共处于封闭空间中,处于送风系统的风向的上下位,因此提出了不排除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也因此,国家在防控上提出了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的观点。
“对于病毒的传播规律,外环境还是接触传播,要通过流调,把两者之间实现关联,提出建议和假设,然后提升防控措施。”李剑森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