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柳 通讯员 叶青
今天(3月2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在135项科技进步奖中,一等奖有29项。在科技进步奖29项一等奖中,广东省援助荆州新冠肺炎防控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省结核病控制中心主任周琳,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疫情防控组副组长、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耿庆山,参与抗疫工作的金域医学集团董事长梁耀铭,分别作为主要完成人(均位列“主要完成人”之首)的项目,分别获得201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周琳负责项目:
研发简便、快捷、经济的结核病快速诊断产品并缩短治疗时间
广东省结核病控制中心主任周琳从事的“结核病防治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获201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项目第一完成人周琳第一时间主动请战,带领中心其余8名队员参加广东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奔赴荆州一线参加抗击疫情,并担任广东省援助荆州新冠肺炎防控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
周琳告诉记者,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曾被称为“白色瘟疫”,有“十痨九死”之说,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广东作为我国人口大省,人口流动频繁,是我国结核病负担较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报告新发肺结核近8万,已成为我国“终结”结核病流行的主战场。
结核病防治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流行规律尚未明确、患者诊断延误、治疗周期长、管理难度大,耐药性等科学问题,同时缺乏有效与针对性的早期诊断措施、创新的治疗技术与药物,以及传统的防控策略与措施难以满足社会结核病防控的需要等。
周琳的项目团队围绕全省结核病防控的科学问题和关键环节,攻克了结核病诊断方法耗时长、灵敏度低及生物安全隐患等难题,研发了简便、快捷、经济的结核病快速诊断产品(结核病全自动恒温核酸检测系统),使检出报告时间从传统痰培养2个月缩短至2小时;
同培养相比,病原学阳性率提高了7%,并在国际上率先对检测设备进行联网监控,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监管单位,实现了结核病疫情的实时监控,推动了基层结核病诊断进入分子生物学诊断新时代。
该系统仪器售价仅为同类进口产品的1/5,该检测系统在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疾控中心、医学第三方检测机构等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广泛应用,解决了近10万人结核病的诊断问题。
该项目团队首次研制“病原+免疫”复合治疗方法,将治疗时间缩短了2个月,改变了传统至少6个月的标准治疗方案,解决了常规结核病治疗方案单一,周期过长,患者依从性差的问题,提升了治疗效果,引领结核病免疫临床治疗。
目前结果得出,治疗成功率略高于6个月方案,患者依从性大有提高,目前还在多中心研究和患者随访阶段,并将在未来得到推广应用。
此外,该项目基于“人工智能识别+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动态视频督导与疗效监测,联通公卫机构、医院、社区、患者的全链条智慧管理,破解结核病防治层级和区域能力不平衡难题。
耿庆山负责项目:
着眼于“医身医心“,两者不可偏废
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耿庆山作为主要完成人的项目“心身整合医疗临床研究及应用”,获201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一个恶性肿瘤病人,从不知道自己得了恶性肿瘤到知道这期间,有一个心理接受的过程。应该说,恶性肿瘤病人都是100%的心身疾病。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心理疾病得不到有效解决,很可能加重肿瘤的发展。”耿庆山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
他介绍,“心身疾病”通俗地讲就是躯体病合并的精神心理疾病,这两个病可以是共病,也可以是由躯体病导致的精神心理障碍,也可以是精神心理障碍长期作用于肌体而带来躯体疾病。
过去通常的做法是,得了肿瘤后把它切掉,血管堵了把它疏通,这种纯生物医学模式当然重要,但治疗的是患者的躯体,没有真正解决患者精神心理层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萦绕在我脑海长达20多年。”
另外,我国的临床学科是人为划分的,但人体是个整体,有八大系统,系统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涉及整合医学模式。
耿庆山将心身疾病的诊疗模式和整合医学模式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心身疾病的整合医学模式”研究项目,在关注躯体疾病的同时关注心理、关注心理的同时也关注躯体疾病。
他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推动相关研究,并在国内率先推动对非精神科医生开展精神心理疾病诊疗培训。
“大家都知道,一个正常的人,突然得了严重的躯体病,如糖尿病等,都会给患者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需要治疗、干预。多年的实践告诉我,精神心理疾病诊疗投入的成本并不大,但效果是好的。”耿庆山说。
据了解,“心身整合医疗临床研究及应用”项目系统研究了传统纯生物医学模式的现状和弊端,制定了符合心身疾病防治特点、可以满足非精神病专科医院实际医疗条件的心身健康管理模式。
在我国首次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证实了心身疾病高发病率和医护人员精神心理疾病诊疗技能匮乏之间的关系。
项目建立了适合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心身整合诊疗专家共识,并根据制定的专家共识在广东地区进行了系统培训及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
此外,该项目在我国非阻塞性冠心病人群率先发现了心理应激可诱发心肌缺血,为高危人群心脏性猝死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客观证据。
本项目还首次通过基于大数据的心身整体智能医疗体系的研发,促进了智能化心身整合医疗模式的推广和应用,相关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耿庆山介绍,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工作中,心身疾病的干预诊疗技能也得到应用。除了轻型病例、普通病例外,心身疾病的干预诊疗技能更多地被用在重型病例身上。
比如,会诊时不仅有重症医学专家、感染科专家,还有心理医生、心身医学专家等参与,在治疗躯体病的同时对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此外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心理干预,“这本身就是整合医学模式。”
金域医学负责项目:
每年为80多万人次提供罕见病筛查和精准诊断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域医学集团”)组建了病毒筛查“应急部队”,承接部分区域的病毒核酸检测重任,并随广东医疗队支援湖北荆州。
金域医学集团现已累计检测核酸超过170万例。
而凭借在罕见病诊断领域的技术优势,金域医学集团的研究成果“罕见病实验诊断关键技术创新与规模应用”获201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罕见病具有高致残、致畸、致死的特点,并具有终身性,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国际公认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中国人口基数大,罕见病患者约有2000万,“罕见病在中国其实并不罕见。”
防控罕见病的关键在于精准诊断及预防,但罕见病的痛点就是诊断难。罕见病的病因复杂、单一技术平台无法确诊,缺乏可参考的中国人群标准数据库,临床医生的认知度有限,都给罕见病的诊断带来了困难。
临床上,罕见病患者容易被误诊,患者平均需要花5年的时间才能被确诊。
金域医学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耀铭说,为了让更多的罕见病患者可以确诊并及时得到治疗,金域医学以临床和疾病为导向进行多技术平台整合,多年来一直为罕见病患者提供综合性检测服务。
依托金域医学一年近6000万检测的大样本量,全面多样的技术平台,以及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金域医学积累大量的罕见病阳性病例。
该研究通过对生命组学单一技术创新和多组学技术整合,解决罕见病实验诊断关键技术标准化、规模化应用的问题,建立中国人群的样本库和数据库,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从而促进技术迭代更新,取得了系列科学发现,系统性地提高罕见病的诊断水平,提升了诊断效率。
金域目前已搭建起全方位的技术平台,包括基因及基因组检测、代谢组及蛋白质组检测、细胞及组织病理检测等。
“目前,这一研究项目最大的意义在于创建了样本量大、病种齐全的中国人罕见病样本库和数据库。”梁耀铭说。
据了解,金域医学的罕见病样本库和数据库中包含阳性病例近7万例,涉及2100余种罕见病,涵盖了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121个病种,可以为罕见病的诊断、预防和筛查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金域医学还利用自己的服务网络,向全国1379家医疗机构开放共享此数据库。
“罕见病实验诊断关键技术创新与规模应用”的研究成果已通过金域医学集团37个省级医学实验室网络向全国推广和应用。
截至目前,金域医学每年为80多万人次提供罕见病筛查和精准诊断,提高患者的就医可及性,帮助医生提高了诊断水平,助力政府减少重复投入,促进了诊断资源均等化,解决罕见病“诊断难、诊断贵”的问题。(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