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亮
近日,一段关于“灾”字演变“内涵”的文字在网上流传,该内容称:“‘災’和‘灾’一个是繁体字,一个是简体字,其意义却大不同。‘災’——着火了冒烟了发出来预警;‘灾’——却是着火了盖着不让你知道。
乍看之下,这段分析似乎精妙独到、鞭辟入里,赢得一些网友支持赞扬。实际上,这样的“说文解字”无非是借题发挥,其科学性根本经不起仔细推敲。
据查证,“災”从巛(川)从火,是个会意字,表示水火均可成灾。在上古时代,古人饱受洪水祸害,故此灾字的造字之初形体便像泛滥的洪水,“巛”乃“水”也,并非该内容作者丰富想象力所及的冒烟情景。
而“灾”字,很“遗憾”也完全不是该作者所言的表示“着火了盖着”的新造简体字。“灾”字古已有之,在甲骨文中也是个会意字,从宀从火,“火烧房屋”就是“灾”。因此,“灾”与“災”首先是异体字关系,在历史上长期并存使用,其后才是所谓的繁简对应关系。“灾”另有“烖”等形体,在《说文解字》中“烖”为正体。
一字多形现象在汉字历史上十分常见,但在现代却给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应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新中国成立后把整理异体字作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任务。经过整理、规范,“灾”成为了正体。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