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甄晓洲 周晋安
图/中山三院提供
“星期天我们就回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院区感染科护士何素桦说,“我在这里看过冬的凋零,春的生机,留下了无数的脚印,但我认为看过最美的是病人治愈后迈出医院的背影。”
95后生的何素桦,是一名共青团员,除夕夜作为广东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武汉。此刻,要和汉口医院说再见了,她有些不舍地对着大楼挥挥手,说有机会一定会回来看看。
报名后,她曾犹豫
距离春节还有10个小时,何素桦的手机信息震动,是科室里转发关于医院紧急组建驰援武汉医疗队的报名通知。何素桦看到通知后心头一热,下意识地马上报名!但报完名后的下1秒,不安的情绪汹涌而至,何素桦犹豫了。她犹豫的不是被感染的风险,而是她怕占用了这个宝贵名额,却不能为武汉人民做得更多。
可是何素桦得知被选中的那一刻,她知道这是医院对她的肯定,更坚定了要去武汉的决心。何素桦也不断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能做好。
轻声细语里蕴藏巨大的力量
有一天何素桦值班,刚开始看到37床阿姨的血氧饱和度是96%。然而才过了不到10分钟,36床病人按铃了,说37床阿姨床头仪器报警。何素桦赶紧跑了过去,发现37床阿姨极度烦躁,血氧波动也只有85%到86%。
何素桦沉着冷静,快速检查吸氧装置与连接仪器,立即把病人氧流量调高,握着她的手并指导她放松呼吸。过了几分钟,阿姨慢慢平静了下来,血氧也慢慢上升到了93%。
事情过后,何素桦与阿姨闲聊,得知那天她女儿出去热饭了,她睡醒没有看到她女儿,心理很不安而导致强烈的紧张焦虑。何素桦回想起自己生病时的无助与脆弱,立即共情并安慰阿姨后,阿姨的呼吸平顺了,血氧也慢慢变好。之后每次上班空闲之余,何素桦总会去和阿姨聊聊天,缓解阿姨的不安。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疫情面前,专业技术固然重要,但病人更需要的可能是我们轻声细语的安慰。
语言有隔阂,但爱没有隔阂
凌晨2:00,众人酣睡。何素桦还在病房里忙碌,她突然发现57床阿姨在走廊尽头徘徊。何素桦心里纳闷:此刻阿姨应该躺在床上,戴着心电监护泵着血管活性药物。怎么跑出来了?
何素桦急忙跑过去,一边比划着询问阿姨,一边把她往房间带,由于语言不通,只能大致了解到原来阿姨以为现在是下午,她想走走,就把针拔了。何素桦立即给阿姨量血压:158/115mmhg!何素桦马上帮阿姨把针打上,并紧急联系医生治疗。
那天晚上,何素桦把普通病房当成重症监护室,每隔十几分钟就要去阿姨房间看一下,不然她心里总是不安稳。凌晨四点交班后,何素桦下班前又去看了一下阿姨,看到阿姨沉沉睡去,监护仪上的数据也一切正常,内心终于松了一口气……
50几天来,何素桦每天两点一线,穿梭于酒店到医院的这段路上,她心里默默数过,这段路上有22颗梧桐树,4株桃花,来时寒风夹雪,如今路上的花都开了。(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