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医护日志3.20】帮母亲分装好30天的药后,她奔赴武汉前线……
2020-03-20 14:41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我们一起走过至暗时刻,相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文本整理/羊城派记者 林清清
素材提供/通讯员 张阳 刘昕晨
图/医院提供

讲述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科副主任 梁瑞韵

“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冲在抗疫前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科副主任梁瑞韵副教授说道。

2月7日正是元宵节前夕,梁瑞韵随医院第二批医疗队奔赴武汉,进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开展医疗援助工作。转眼间,她来到武汉已经超过40天。

第一时间加入疫情防控

在同事眼中,梁瑞韵是一位性格沉稳内敛、工作认真负责的呼吸科专家。在新冠肺炎疫情初起时,她就作为医院临床救治新冠专家小组成员,参加了医院的疫情防控工作。

当医院在除夕夜派出第一批医疗队支援武汉时,梁瑞韵就加入了医院第二批支援武汉的预备队,随时准备奔赴前线。

作为一名民盟盟员,梁瑞韵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同心、共克时艰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出发武汉前,梁瑞韵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与自己相依为命的老母亲。

梁瑞韵的母亲刚做完双膝关节置换术没多久,平时生活起居都需要她的照顾。但在接到赴武汉一线的通知后,梁瑞韵并没有向组织提出什么要求,帮母亲分装备好了30天的药后,把母亲送回老家,由姐夫代为照顾。

怀抱着对母亲深深的歉疚和牵挂,梁瑞韵义无反顾地踏上前往武汉的征程。

火力全开 开区36小时内就收满了50位患者

抵达武汉后,医疗队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的7楼东病区,这是专门收治新冠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病区。

面对陌生的环境、未知的挑战和繁重的工作任务,梁瑞韵和同事们没有半刻停歇,立即开展院感知识、新冠相关知识学习以及穿脱防护服等的加强训练,并为病区开区做足准备。

2月8日,病区正式接收病人,医疗队员连夜奋战、火力全开,在开区36小时内就收满了50位患者。

每次值班都非常忙碌,查房、开医嘱、抢救危重病人和为危重病人上无创呼吸机等,梁瑞韵忙得像“一枚陀螺”。

在刚开始的几天,由于每天都要轮值夜班,梁瑞韵过上了日夜颠倒的生活,凌晨上班、白天补眠。

“在武汉工作期间,最大的困难是睡眠问题,由于值班日夜颠倒,睡眠质量比较差。为了能精力充沛地继续第二天的工作,有时只能依靠安眠药入睡。”梁瑞韵说道。

让梁瑞韵感到宽慰的是,工作中总能感受到患者的体贴和理解,让她充满了继续前行的动力。

2月14日值夜班时,一位69岁阿叔入院后,因为血氧低上了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阿叔没有家属陪同,口渴了想喝水,但带着面罩又不方便。

“为了协助阿叔喝水,我们医护晚上多次帮助他戴脱面罩。阿叔很有礼貌,明明病重却又不想麻烦我们,好几次想自行下床倒水,但下床活动反而加重气促。”

经过梁瑞韵和同事们多次劝说,阿叔终于理解病情需要,乖乖地躺在床上接受医护人员的照顾。

“目前7楼东病区已经没有气管插管患者”

根据医疗队制定的三级查房制度,病区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作为三值,负责统筹病区的医疗质量,包括医嘱方案制定、组织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重点监督治疗执行情况、医疗相关文件书写等。

各医疗小组组长为二值,负责统筹本小组所在值班时间的医疗工作,对疑难病例也可请示三值。

2月24日,梁瑞韵调整为三值,具体负责25个病床的患者。调整为三值后,梁瑞韵把病区患者的信息整理归纳,以及根据新冠肺炎的诊疗规范及参考第一批医疗队支援武汉市汉口医院的要求,整理了7楼东病区新冠肺炎患者医嘱及住院病历书写要点,让医疗工作更加规范化、高效化。

“经过大家努力,随着武汉疫情情况进一步好转,目前我们7楼东病区已经没有气管插管患者,绝大部分患者的病情趋向稳定。”梁瑞韵表示,作为医生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患者病情好转、康复出院。

“三月份,羊城已经春意盎然,武汉的春天也近了。我们一起走过至暗时刻,相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