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斯睿 张豪
通讯员 陈平
2月29日中午,王海明赶到武昌火车站行包房,仔细清点了由广州发来的91箱防护物资,每隔两三天,他都要跑一趟这里。
“第一次来挺紧张的,生怕盘点错了,当地派了一辆中型货车,驾驶室内坐下了司机和两位装卸工人,我就在货箱里头,连着物资一起被‘拉’了回来。”提及当时的场景,他记忆犹新。
“85后”的王海明是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2013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从事骨科临床、教学工作,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医疗队队长助理,也是广东支援湖北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医疗队(以下简称“广东医疗队”)物资组长。
库存一度只够维持半天,他几乎夜不能寐
2月29日傍晚,等来了广东省卫健委发来的250箱酒精,王海明随即转运至武汉市汉口医院的库房。
“酒精易燃,放在医院比较安全。”看着满满当当的仓库,让他紧绷近40天的神经稍稍有所缓和,“终于储备够了10天的物资”。然而,物资最紧缺的那几天,他几乎彻夜难眠。
1月24日除夕夜,广州大雨。作为一名党员,主动请缨的王海明随第一批由9家医院组成的广东医疗队飞奔武汉。由于走得匆忙,他们携带的物资并不齐全。
“除夕中午紧急发通知组队,下午就说要来。那个时候广州的医院防护物质也挺紧缺的,各个医院把‘家底’都给带来了,比如说像南方(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防护服带的多,但是口罩就带的少。”王海明说。
当天接到通知,广东医疗队第二天中午就得接管武汉市汉口医院,为了保证一线医护人员使用,防护物资上缴统一调配。此时,王海明与同事清点再三,预计仅能保证3天左右的防护供应。
“26日晚上我看到了值班表,我知道能用到初四(28日),当时的(防护物资)数量很寒酸。”王海明掰着手指数道:“防护服500套,护目镜100个,N95口罩只有300个。”
在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医疗队召集了感染防控专家成立洗消班,决定对护目镜洗消重复使用。不过,防护服和口罩只能用一个少一个,而最大问题就是N95口罩紧缺。“300个的话,我们这么用也就够用三天。”
王海明回忆称,医疗队物资最紧缺的情况是大年初三的晚上,在所有队员都回房休息后,他穿好衣服下楼又清点了一遍物资。“要是再得不到补给,初四上午上完班后,广东医疗队医护人员甚至无法进入病房。”
热心市民纷纷伸援手,他的手机被打爆
恰好当晚武汉市的领导来广东医疗队慰问,第二天一早紧急送来了100个N95口罩。然而这100个口罩也仅仅能够支撑广东医疗队133人的队伍一天的消耗。此时,广东第一批医疗队队长郭亚兵也在媒体上向公众求助的信息。
没想到第二天,王海明的手机被无数个陌来电打爆。
“每三分钟就打来一个,从早到晚电话没有停过。当天就有武汉热心市民开着车,手捧着一箱物资放到酒店前台,不留名转身就走了。各种各样的志愿者给我们医疗队捐口罩的,有的送了50个,最多一箱收到200多个。”
除防护物资,还有一些吃的食物。“听说医疗队队员吃不习惯辣的,还有市民抱着几箱子方便面送过来。”
1月29日一早,王海明与同事再次来到武昌站,接收省卫健委前一天晚上从广州运来的物资。这一下,困扰广东医疗队多日的“物资荒”稍稍有了缓解。
“当时省里要保证防护物资10天的消耗量,国家发改委也发文称医疗队要携带10天的物资,当时想有4至5天的量已经很开心了,曾经出现过半天的库存,这个我都坚持过来了。”王海明如是说。
微信群报告库存情况,三天量成警戒线
随着广东各批医疗队陆续增援,2月1日广东医疗队正式成立了前线指挥部,王海明担任医疗队物资组长。
记者走进他的房间,原本很宽敞的房间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箱子,为了方便各队来指挥部能及时领取物资,王海明把医用外科口罩、护目镜、鞋套等常用装备搁在了自己房间。“他们随时过来,我就随时发给他们,就不用再去仓库了。”
每天晚上,各医疗队都会在微信群里报告自己的物资存量与消耗情况,只要存货少于三天,王海明就会主动联系医疗队将物资送过去。目前在武汉的广东医疗队分布在大大小小11个医院,物资也存放在三个不同的仓库。
短短的采访期间,王海明接了五六个电话,全都是一线调配物资的电话。他不知道自己一天要接多少个电话,也不知道要打多少个电话,但每一项物资的数量他却清清楚楚。
在房间的桌子上,摆放着两本书,分别是《实用内科学(下册)》、《军官素质论》,尽管每天工作都很忙碌,但只要有空总会翻一翻。
王海明最喜欢《军官素质论》里的一个小故事:某国的一名将领还是少尉的时候被指派去修厕所,虽然是与战斗无关的事情,但他依旧兢兢业业,修了一个全团最好的厕所。
“对于大多数军官来说,关键事件也许不那么富有戏剧性。”王海明直言,他也要“修”支援武汉医疗队里最好的仓库。(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