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今日·2.7 | 他终结了百年前的东北鼠疫,发明了国产口罩
2020-02-07 14:00 羊城派 原创
他在四个月内控制住了东北鼠疫,采用的科学治疫方法,直到今天仍受学习借鉴

109年前的2月7日,和今天所有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一样,哈尔滨傅家甸(今道外区)一处简陋实验室旁的房间里,一名年轻的剑桥医学博士正在救治鼠疫患者。

鼠疫已在这个城市肆虐了三个月,这位年轻博士到来后,开始扭转持续崩坏的局势。

年轻人叫伍连德,他在4个月内终结了这场横扫东三省并造成超6万人死亡的肺鼠疫,这也是中国首次用现代科学防疫措施人为控制住了瘟疫流行。防控期间,他还设计了后世流传的伍氏口罩。

二十多年后,因为在防治鼠疫等方面的贡献,伍连德成为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的第一位华人候选者。

直到今天,他在抗击这场鼠疫中的很多经验做法,仍受学习借鉴。

伍连德。资料图

顶着世俗压力,解剖首例尸体确定为鼠疫

祖籍广东台山的伍连德,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北部的一个小岛上。1910年12月,接到“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任命消息时,年仅31岁的他从南洋来到祖国工作才两年。

当然,他过去的成长经历从不缺少光环:

17岁,获得英国女皇奖学金赴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读细菌学;24岁,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28岁,受清政府邀请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

1910年12月24日,当他带着助手到达哈尔滨时,这片土地已被死亡阴影笼罩了约两月。

最先爆发疫情的傅家甸更是重灾区。

同年11月初,傅家甸每天报告一两例,12月中旬时,病例人数每天4至10名,到了12月下旬,每日发现病例已经增至数百人。

1911年,哈尔滨疫情爆发时的救治场所之一  图源:《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

直到此时,人们对这场传染病的性质仍茫然不知。也有医生怀疑是老鼠传染,但解剖了数百只老鼠后,依然没在它们身上找到带鼠疫菌。

上任第三天,伍连德得知一名新增死亡病例后,决定解剖死者尸体。这在当时不仅面临世俗压力,连法律也未允许。

伍连德积极联合同仁向上级反应,推动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官方准许尸体解剖法律性文件的出台。

就这样,在当地总商会提供的一个房间里,伍连德秘密完成了中国首例有记载的病理解剖,在显微镜下证实了当前疾病是肺鼠疫。同时,他大胆指出,此次鼠疫并不一定通过动物传染传播,而是通过呼吸之间的飞沫传染。

戴口罩防疫迫在眉睫。

然而,伍连德佩戴口罩的建议,在当时不仅无法得到民众理解,连同行前辈都不接受。

医学前辈感染去世,他设计的口罩终被接受

“你,胆敢嘲笑我,顶撞你的前辈?”

1911年1月2日,哈尔滨火车总站对面的格兰德旅馆,43岁的法国医师梅尼怒瞪双眼,朝来访的同事伍连德吼道。

梅尼的不满源于双方防疫观念的分歧。

听了伍连德建议严格隔离鼠疫患者、医务人员配戴面纱口罩等想法后,梅尼不以为然:我比你年长13岁,还曾在唐山防治腺鼠疫,你的想法算什么?

三天后,梅尼去医院检查病人,没有戴口罩。此时的他不知,危险已跟随他一起飞出了病房。

1月8日,发烧、剧烈头痛等症状袭来,三天后,尽管24小时内注射了两次抗鼠疫血清,医院仍未挽回梅尼的生命。

梅尼的死讯引发震动。疫情发生两个多月来,人们似乎才真正意识到它有多可怕,而口罩有多重要。

不久后《大公报》上一段演说刻画了当时民众的恐慌状态:诸位呀,请看看东三省的瘟疫,是何等的厉害呀,初一起时,不过在哈尔滨一埠,没过几天,吉林见了,奉天见了,百人受病,生不得一,比水灾、火灾、刀兵灾不更加十倍厉害吗?“

一时间,哈尔滨街头行人都戴上了口罩。

但戴口罩的姿势却各异。有人直接套在脖子上当护身符,有人随意吊在耳朵上……本应受保护的口腔和鼻子却暴露在外。

伍连德设计的口罩就在此时走上了历史舞台。

这款“伍氏口罩”用外科手术所用的洁白纱布制作,纱布两端被各自剪两刀,保留中间部分不剪,裹住消毒药棉,戴用时,上边的两条分别绕过耳朵上面系于脑后,中间的两条分别绕过耳朵下面系于脑后,最下面的两条向上绕,系于头顶。

伍氏口罩。图源:《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

口罩可以调整,戴在脸上与面部和脖子紧贴。在当时,医务人员戴上一小时也没有不适感。

由于方便实惠(当时的国币仅需两分多),这款口罩迅速在社会推广,直到今天,还有人使用它。

挨家挨户查疫情,调步兵团分区隔离防治

一场治疫大战随着口罩推广同时展开。

在伍连德的建议下,傅家甸被分成4个区域,每个区分别由一名高级医官负责,带人对区内房屋逐一检查,一旦发现患者,立即送往医院,同时将家属和接触者安排到隔离区,每日向主管医官呈交疫情报告。

征用的学校客栈等也分为四个功能区:办公区、消毒站、医务人员宿舍和接触者的隔离营。

分区防疫不仅仅靠医官。来自长春的1160人步兵团负责对疫区内进行交通管制。

按照管制规定,四个区分别为百姓发放白、红、黄、蓝4种证章,佩戴证章后可在各自的区域内活动。想去其他区逛逛?抱歉,须申请特别准许证。

消毒措施更是层层把关。

办公区和消毒站设隔离窗口,用于接收信件和报告等。这些信件必须先浸泡在杀毒溶液里,晾干后再安排人送给医官。

医务人员下班后先进入消毒室消毒,然后进更衣室,脱下外穿的工作服和口罩手和靴子等,再进入另一个房间脱里衣。

员工消毒室。图源:《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

自此,他们才能进入浴室。洗澡前,用抗菌剂擦拭和漱口清喉,热水中加入苏尔或石炭酸,全身浸泡清水。当然,受到污染的衣服也全部消毒。

这样严格的消毒措施不仅用在医务人员身上,卫生警察、担架员和运尸车夫等员工,也做同样处理。

和口罩一样,傅家甸的做法迅速在奉天、长春、黑龙江全省等地得到推广。

严密的防疫体系下,治疫效果肉眼可见。

这套全面治疫措施开始实行的第一个月,鼠疫死者总人数达3413人,最严重的一天死亡183人,一个月后,1911年3月1日,死亡数字下降为0。

伍连德的第一个实验室 图源:《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

哈尔滨鼠疫得到控制之后,伍连德又先后赶赴长春、沈阳等地,经过努力,到同年4月底,东北三省各地的鼠疫被全部消灭。

疫情结束后,伍连德拒绝了民国政府邀他担任全国卫生和医院事务官员的任命,选择回东北继续从事防疫事业,担任东三省防疫总处处长。

此后,他先后兴办了东北防疫医院、研究所、北京中央医院(即现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20多个医疗卫生机构。

“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伍连德字)博士一人而已。”

这是梁启超对他的评价。

今天回想起来,当年那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冒险赶赴疫区的行为,人们除了肃然起敬,内心或许还想问:他为何爽快接受危险任命?

多年以后,伍连德在自传中解释了那次改变人生的决定:

“我本性更富冒险精神,期望有难得的机会去研究那些世界上某个未知领域,因此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前往还没有科学家到过的地方从事研究工作。”

这,是百年前一位医学家对待疫情的无畏态度,又何尝不是今天千万个奔赴新冠肺炎抗疫一线“战士”们心念苍生的舍身担当。

参考文献

《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 伍连德著;程光胜,马学博译,湖南教育出版社 , 2011年

《鼠疫斗士伍连德的故事》 管成学 赵骥民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10月

《英雄伍连德:拯救哈尔滨1910年恐怖鼠疫》三联生活周刊,李菁著

《说预防鼠疫的方法》大公报,1911年2月5日

来源 | 羊城派
策划 | 蒋铮 王倩
本期主持 | 樊美玲
审签 | 周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