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岭南学研究的新范式——从《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一书引发的思考
2020-01-20 16:15 羊城派
专家们借深入探讨陈桥生新著《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的突破,在新年伊始展望“岭南学”研究的发生、发展及未来

文/羊城派记者 邓琼 朱绍杰
图/主办方供图

“岭南学”因何而起,须从哪里突破固有的岭南文化印象?新的研究方法与视野,会将“岭南学”研究引向何处?一本新书《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引出众多学界热点。

1月17日,“岭南学的想象与建构暨《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新书研讨会”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郭小东文学馆举行。

诸多文学界、评论界专家齐聚一堂,借深入探讨陈桥生新著《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的突破,在新年伊始展望“岭南学”研究的发生、发展及未来。这是“粤派批评”的专家们首次就这一问题展开集中研讨。

研讨会现场

陈桥生,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媒体人。

《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于2019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通过追溯岭南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标示出唐前岭南文化的真实高度,从而颠覆了人们对岭南的某些固有偏见。

“新移民”推动“岭南学”发生发展

近年来,作为“粤派批评”的重要内容,“岭南学”的发生与发展呼之欲出。广东省作协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蒋述卓到会指出,陈桥生及其所从业的《羊城晚报》,作为“粤派批评”大讨论的重要发起方,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所有的形象以及历史都是建构起来的,在不断挖掘和讲述的过程中树立形象,“我们的粤派批评、岭南学研究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蒋述卓进而谈到,陈桥生集媒体人、文学博士、学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完成的这部学术论著,为文学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带来很大启示。“岭南文史研究能为广东文学创作、文明进程增色补益”,文史研究不是作家、评论家的额外工作,而是分内事。

从左到右:黄树森、蒋述卓、刘斯奋、章以武、郭小东

岭南文化大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表示,外来学者对于岭南文化的研究很有成效。

“岭南文化很悠长,但也有它的弱项,就是只管生孩子、不管起名字,即对自身的文化在理论上提炼总结还有所欠缺。这几十年来,非常多外地学者来到广东,跟岭南历史文化结合,这对推动岭南学的研究,是非常有利的。陈桥生是江西人,辗转求学,最后来到广东,作出了广东人自己没有研究出来的东西,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动向。” 

广东省作协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蒋述卓

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作家陈俊年表示,在关于岭南文化的讨论中,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亦不可有“拯救”岭南文化的心态,需要更多外来的“内行”者。

广东省文艺研究所研究员谭运长注意到,当下有一批所谓“新移民”,古代称为“流寓”的文化人兴趣浓厚地加入到岭南学研究中来,令人瞩目。同时,“流寓”又作为对古代岭南开发有重大影响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新移民”写“流寓”者,既是与岭南文明的发生学天然暗合,又可以说他们在做一种“为己”的学问,试图建立一套超越于地域所限(研究者本身就来自全国各地)、又有属于个人发明和发现的见解,很有意义。

研讨会现场

应突破岭南文化研究的现有格局

“岭南”这个概念,长期以来就是身处中原者对南土的指称,因而天然带有某种不解、猎奇的色彩。实际上,在徐徐铺展开的历史舆图上,可见士卒、商贾、谪徙之人南来北往,五岭的阻隔一点点被突破,岭南文明与中土文明一步步走向交融,最终汇聚成华夏文明的浩荡潮流。

蒋述卓指出,学者们以《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一书为契机,将“岭南学”提上台面,就是要通过追溯岭南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重新评估唐前岭南文化的真实高度,破解人们对岭南的某些固有偏见。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岗举例,唐前是岭南与中原交通格局形成的时期,国家南北主力交通线由西向东推移,明显推动了岭南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这一点以往学者很少关注,但陈著则发现,岭南学术中心先于两晋时期在广信一地崛起,晋室南渡之后,南北大动脉迁移到北江-大庾岭-赣江-长江-南京,于是岭南的始兴(今韶关)在南朝迅速崛起,成为岭南政治和学术的重要枢纽,甚至后来出现张九龄这样的宰相级人物。这一视角对后续研究深有启发。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剑晖感觉到,岭南学研究以往的成果以资料整理、考证为主,理论上的概括提升尚欠。“其实今天我们不仅要颠覆人们对岭南文明(特别是唐前时期)的偏见,而且应发现和建构属于此地的主体文化话语。”例如陈著当中,运用扎实史料“建构”起的一条清晰的“贬谪文学路线”就非常可贵。

以往认知中,人们一般都认为唐代之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岭南文学,但通过梳理可见,从广信作为学术文化中心的崛起,到汉代杨孚,从谢灵运的南迁及影响,到顾迈、沈怀远、张融、范云、阴铿等人的传承发展,最后在江总手中完成了岭南文学形象的最初建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剑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袁向东认为,岭南学需要回答南越如何融入中国、中国如何走向现代的一些问题。“历史上,岭南在什么条件下,实现了在地理疆域、文化认同上对中国的融合,这本书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岭南文化的自证与互鉴

著名评论家、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黄树森一直在推动岭南学的研究。他认为,近年来广东学术界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包括汤显祖岭南行研究、陈白沙研究、潮汕文化小说系列创作等方面,陈桥生对唐前岭南文化的开掘亦是岭南学的新成绩。他指出,“该书的学术贡献不仅在于补白,而且提到的 ‘自证与交流’观点对岭南学非常重要。”

著名作家、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郭小东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岭南文明的自我证明,不仅仅是对中土的回归或再度传递,而是在切入、交融与冲突中,形成一种自为的形象。陈著是紧贴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来展开这种论述的,以文证史、文史互鉴,再达至岭南文化的自辩与自证。这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岭南文化研究向来以中原为楷模、标杆的惯例,诚为新的学术开拓。

林岗提醒,文史研究的岭南固然是历史上的岭南,但却需要现代眼光。例如陈著中,将汉末思想家牟子的《理惑论》视为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一次对话操练,并认为牟子主张三教共存共融得力于他避乱于岭南的体验,就很有意思。陈桥生写道,“中原文化视尧舜周孔为正经,佛道为异术,岭南则合义者从,愈病者良,博取众善以辅其身,没有固执拘泥,择其善者而从,思想自由开放,兼容并包。”这就从今人角度对“自证与交流”有了新的发现。

研讨会现场

对文人贬谪现象重新进行价值判断

岭南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历史上很长时间都是作为贬谪之地而存在,因此,对于贬谪文化的新意涵研究亦是岭南学的重要方向。陈俊年提到,以往说到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着重点主要在后者对前者的积极影响,忽略了前者对后者的反哺。实际上经过更深层次的文本、史实探究,足可见“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互动互见的”,贬官文人与当地文化是互鉴、互补、互动、互相滋润的。

郭小东认为,流贬岭南的文人,长期作为岭南文学的主角,是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陈桥生以客观大度的人文史观,来掇取并定位这种由贬谪而为的价值判断,从此处入手,再证实岭南与中原的交流并非单向,文化人在贬谪地的文化创造对其自身以及岭南都非常重要,的确别开生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化系主任、教授王焱也认为,贬谪文人与岭南文化是相互成就的,“这些贬谪文人之所以能够在岭南完成生命的蜕变,一方面源于自我的调整与担当,另一方面源于岭南的善意、包容与接纳。”在正统的文学史的书写当中,贬谪文人往往是占据了道德的高地,怀才不遇、坚贞不屈、桀骜不驯、时运不济,是他们孱弱而高贵的典型人设,这样的一种文人性情,在文学史当中是得到一种隐讳的鼓励。

但事实上,这样的文人性情是不利于他们从人生困境当中解脱出来的。所以王焱觉得作者是以一种史家的清醒,点明了人性的真相和历史逻辑,让这些贬谪文人们做出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反省,可谓勇敢。

“在意念上放下对仕途的执着,在性情上反省自身的软肋,在行动上积极造福社会,许多的南贬文人由此从困顿走向了安顿,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这种个案剖析拓宽了对史料的解读,也使岭南学获得新鲜视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化系主任、教授王焱

花城出版社原社长、作家肖建国现场补充了宋代词人秦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贬谪对于文人而言往往是重大转折。秦观早年的词风优美、清新婉丽,但是后来让他在文学史上坐稳地位的却是谪居郴州后所作的《踏莎行·郴州旅舍》等。自此,秦观从以前狭小的的风流旖旎的生活中解放出来,清醒地注视到自己的不幸与孤独,词风一变而为凄厉怆恻,却是更深刻地表达着人生。

岭南文明的探源工程还需拓宽

到会专家认为,《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一书大大夯实了早期岭南学的研究,用整本书来谈唐代之前的岭南文化更是第一次见,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该书立足于文化传播的角度,集中对唐代以前岭南文明发展的进程进行剔刔爬梳,重点挖掘了在各个历史阶段中,不同的群体对开发广东,尤其是在文化教育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既探讨中原文明是如何经由这些群体的引入而泽被岭南,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文明的推衍,又分析岭南文明又是如何反过来渗透、影响于中原文明,从而清晰地展现了唐前岭南与内地的交融愈益密切通畅、成果愈益丰富的全过程。

在陈俊年看来,这可谓岭南文明的探源工程。“以严谨的学术专著来解释、正视唐前岭南文明进程的筚路蓝缕,充实了岭南文明的历史底蕴,也格外奋发、绽放了岭南文化的自信底气。”

刘斯奋表示,岭南作为后开发的地区,中原对其关注不多,留下的资料也非常少。“在如此不易的情况下,作者费了很大的功夫去搜集资料,并努力勾勒出岭南文化的脉络与概况,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新的认识,正是价值所在。”但他也提示,研究岭南文明,从文学文化出发只是开始,文明进程还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等方面。研究亦不能仅仅从历史文献出发,更可以注重田野调查,让史料不仅从文字中来。“如果在这些方面再下功夫,就能更好地把岭南学真正建构起来。”

重视岭南学学术的文学性价值

媒体人陈桥生以业余之功完成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其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方法引起在场专家的注意。在蒋述卓看来,这是“用一种文化透视主义去看待这段文明,穿透迷雾把遗忘的环节再勾连起来,这种探索非常有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马茂军表示,这种学术方法很细腻,是非常细部的考证,又是十分扎实的文献,再辅之以新闻工作者的田野考察、以及一个作家的细腻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表述。岭南学研究的开展,要打破象牙塔和专业学者的限制,以专业精神、全域视角去投入。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肖楠认为,“中华文明的特色是文史不分家,文明与文学,与民间的各种文化融为一体。岭南学的研究应该充分重视这样一种传统,这部作品就是很好的范例。”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剑晖则认为陈著自小细节见大历史,是诗思史的结合。学者通过感性而具体的历史还原和诗意沉思,建构文化范本,并由此体现出民族文化生活的性灵,激活被研究者和研究者自主的人格精神,这样的研究才会立得住,传之久远。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徐肖楠

袁向东还援引美国历史学界“边疆史学”的方法,谈到从边缘、边疆向学术中心的切入。“我对以援佛解诗、以诗证佛这个思路特别欣赏,比如说对南朝陈代江总的诗,他用了大量佛教的传播、观点去解释,这可以部分揭示岭南这样所谓的‘文化落后地区’,如何同中原和江南交流,如何认同中原、认同中国的问题。”

现场专家们还指出,应当重视岭南学学术的文学性价值。刘斯奋强调,“现在很多学术著作的写作者不太注重文笔的训练,而陈桥生以诗人的情怀去写这本书,跳出枯燥的学术著作,看起来还有诗的享受。”

徐肖楠认为,岭南学研究并非是被动研究那些停留于历史文化典范文献中的东西,也可以把停留在书记、传说、野史、正史、传记、文学作品中的文明意味提取出来,融入生活,在普遍的阅读要求中,精雅庄重而声情并茂地进行文明描述,由此体现古典传统更普遍的价值。(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郑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