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点赞陈桥生《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实证岭南并非“文化沙漠”
2020-01-18 23:01 羊城派 原创
《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于2019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文、图/羊城派记者 孙磊 邓琼 朱绍杰 实习生 谢小婉 

1月17日,“岭南学的历史与未来想象暨《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新书研讨会”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郭小东文学馆举行。

诸多文学界、评论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文学博士、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陈桥生所著的《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对岭南文化研究的突破和贡献,展望了岭南文化,尤其是“岭南学”的发生、发展及未来。 

《唐前岭南文明的进程》于2019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在该书中通过追溯岭南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标示出唐前岭南文化的真实高度,从而颠覆了人们对岭南的某些固有偏见。 

抵达岭南文化研究的新边疆 

广东作协主席、暨南大学教授蒋述卓认为,媒体人、文学博士、学者,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陈桥生,用诗意的文笔完成这部学术论著。在蒋述卓看来,该著注重历史细节,从而把整个岭南文脉的线索都牵连起来,可谓“用一种文化透视主义去透视这段文明,穿透迷雾把忘记的环节再勾连起来,这种探索非常有意义。” 

岭南文化大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肯定了陈桥生在文献学上下的功夫。刘斯奋表示,岭南作为后开发的地区,北方对岭南的关注不多,留下的资料也非常少。“在如此不易的情况下,桥生费了很大的功夫去搜集资料,并使其勾勒出岭南文化的脉络与概况,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新的认识,也是价值所在。” 

对此,广东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山大学教授林岗亦有同感:“桥生君的这本书将史识与文心结合。既有宏阔的史识,也有细微的文心。他能从他人不太注意的细微史料入手,加上其他旁证,给史料赋予不同凡响的新意义。” 

原本枯燥的史料,在文心的点亮下,被诗意的笔点亮,细腻精妙地呈现别样的岭南文化,这一点让著作作家、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得主章以武印象深刻,他评价该著“开拓并抵达了岭南文化研究的新边疆”。 

自证岭南文化非“沙漠” 

“岭南文化的研究有个弱项:只管生孩子不管取名字。”刘斯奋此话一出,现场笑声一片。他指出,岭南人有一个毛病就是不太重视历史,不太热心推广,“反而很多入粤的学者来研究岭南文化,也出了很多成果。”

陈桥生从江西入粤,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情感,但同时又跳出了地域的限制,立足当代去研究唐前岭南文化——仅仅是“唐前”二字,就让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陈俊年眼前一亮,“以往我们讲岭南文化往往讲到张九龄就没了,用整本书来谈唐前的岭南文化更是第一次见。” 

广东教育出版社原社长卢锡铭表示,这种追根溯源的精神突破了岭南文化研究现有的格局,同时也拓宽了未来的研究视野。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黄树森认为,“该书的学术贡献不仅填补了唐代以前的相关研究空白,同时书中提到的观点‘自证与交流’非常重要,彰显了一种学术自信。” 

以往说到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着重点都放在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忽略了岭南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反哺。陈俊年强调,陈著雄辩地证明“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互动互见的”。 

此外,该书还拓宽了岭南文化的研究范围,卢锡铭认为:“以往说到岭南文化,通常就是指我们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现在又多了一个贬谪文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化系主任、教授王焱则指出,贬谪文人与岭南文化是相互成就的,“桥生君亦深刻地洞察到,这些贬谪文人之所以能够在岭南完成生命的蜕变,一方面源于自我的调整与担当,另一方面源于岭南的善意、包容与接纳。” 

羊晚“粤派批评”推动“岭南学”发展 

在场专家表示,一部论著别开生面固然不易,而能开拓一个领域更属难得。近年来,“岭南学”的发生与发展呼之欲出。作为“粤派批评”大讨论的重要发起方,陈桥生及其所在《羊城晚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章以武看来,这次研讨会也是粤派批评的盛会,“研究的是很正宗的粤派专著,来的人也是粤派批评顶尖的评论家。” 

“陈桥生工作室和羊城晚报对粤派批评的推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蒋述卓亦借此为羊城晚报的粤派批评工作室点赞。他指出,所有的形象以及历史都是建构起来的,在不断挖掘和讲述的过程中,才能把形象立起来。“让人家知道我们有粤派,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建构,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这个工作做好。”

黄树森表示,“重要的是我看到粤派在不断发光发亮,有春天的气息,希望能向更深处迈进。”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梁少锋发言中说,“除了在文化文学方面,我们的研究还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没有岭南这个熔炉,来到岭南又返回主流的文人不会达到另一个高度。商业文明发展得好的地方,文学也不会没有特色。”(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张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