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符畅
今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启动粤东粤西粤北市级医院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强基层是广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头戏”,此次省两会期间,多名省人大代表也非常关注这一内容。
强基层补短板,高州实现“大病不出县”
1月14日下午,茂名代表团向媒体开放。
广东省人大代表、茂名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古洁介绍,茂名市重点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去年新增社会办医疗机构62间,完成10家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1628间村级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其中,“坚持强基层补短板,实现大病不出县”获评“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高州市人民医院成为“大病不出县”的全国医改样本。
“大病不出县”的“高州模式”是如何炼成的?广东省人大代表、高州市人民医院院长王茂生说,“医院锁定县域常见大病谱,实施‘人才双轮驱动’战略,‘一借一长’搭平台精准建设相关重点专科”。
其中,“借”是指借外力外脑,设立特聘专家制度,引进国内各个医学专业领域的顶级专家作为特聘专家,邀请国内外医院的领军人物来院指导“传帮带”;
“长”指的是长内力内功,培养本土人才。例如,扶持专科团队到省部级和国外医疗中心学习,鼓励在职员工攻读博士、硕士,医院全额资助,全链条推动本土人才的内生长。
如今,高州连续四年县域内住院率保持95%左右,高居全省第一,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此外,高州乡镇首诊率约87%,“常见病不出镇”成为现实。
乡村医疗差距大,地市级医院待扶持
广东省人大代表、云浮市人民医院院长苏全喜这一次带来了《关于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议》,2019年,他曾对此展开过长达数月的深入调研。
苏全喜表示,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广东通过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强基层”,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然而,最基层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地区间仍差距较大,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和困难,比如村卫生站运营模式不统一,乡村医生的专业技术资格的学历偏低,服务能力不足;村医队伍“青黄不接”等。
苏全喜建议,广东省(特别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实行公建村卫生站公营管理,可以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吸收为镇卫生院的职工,也可以村医与镇卫生院签订劳动合同,同时也可以吸收现有村医中业务素质强、群众口碑好的乡村医生进入公建卫生站工作。
此外,他特别建议妥善解决村医养老保险的问题,引导村医按照养老保险政策规定积极缴费参保,同时,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为老年村医发放适当的生活补贴;同时通过完善各种福利保障,吸引一批年轻有为、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投身到村卫生站工作中,解决好当前村医队伍存在的“青黄不接”的问题。
此外,作为地级市医院的院长,直面了地级市医院“高不成、低不就”的夹心层尴尬——在省城医院直接对口帮扶县级医院情况下,一些县域内病人不经转地级市医院而直接转到广州诊疗,更使地级市医院有“空心化”趋势。当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启动粤东粤西粤北市级医院能力提升计划”时,他深感欣慰。
他建议,省城大医院对口帮扶支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如云浮、汕尾、河源、潮州等)地级市医院,派驻专家团队,在专业技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帮扶指导,使受援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同时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地级市医院纳入珠三角地区城市三甲医院的医生晋升职称前下基层服务的医院范围,使优质医疗资源下层,促进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