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重镇到科创园,广州工业大道的故事还在继续
2020-01-09 11:35 羊城派 原创
她穿过时间的隧道,延伸至琶洲,即将绽放绚丽的花朵。

文、视频/羊城派记者 李焕坤
图/羊城派记者 林桂炎

舞台上,张建设向后辈说起工业大道历史,并为自己是一名工人深感自豪;

现实中,5.5公里长的工业大道上曾经满是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全国第一”的工厂,机器轰鸣,炉火通明。

舞台上,网红娜娜希望把工业大道上的老房子改造成网红楼;

现实中,保利1918、BIG大干围艺术园区、海尚明珠智慧园和O2PARK等一批科技创新园区在工业大道遍地开花,承载工业记忆的园区成为网红打卡点。

舞台上,张子豪的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的研发中心在琶洲建设顺利;

现实中,截至2019年底,琶洲地区30个在建项目总投资约666亿元,预计至2035年,将创造超过1.2万亿元产值,集聚超过80万高端就业人口,建成大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1月8日晚19时50分,首部反映广州工业化进程的现实题材话剧《工业大道》在海珠区小海燕剧场上演,艺术和现实此刻在舞台上交织。海珠区各行业群众代表,以及工业大道沿线企业退休人员、居民代表600余人观看了首演,不少观众热泪盈眶。

话剧之内:三代人追求不同工业梦

“许多名牌在这里制造,冰箱、篮球、球鞋、电饭煲……只要你想要的都能找到。爸爸妈妈是工人,我们都很骄傲。”随着轻灵的音乐响起,舞台的灯光渐亮,三代人的故事在工业大道一栋两层老房子内徐徐展开:老一代人张建设曾在工业大道工厂里创造自己的辉煌,如今时代过去稍显落寞;中年一代张大伟不再子承父业,而是走上贸易之路,与父亲始终有隔阂;远赴他乡求学第三代人,作为工业大道的孩子,选择走进今天的琶洲,投身大湾区建设,开始信息智能的工业梦想。话剧通过三代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工业梦想理解和追求,刻画出一代代工业人的真实形象。

一个多小时过去,灯光渐暗,音乐渐止,话剧《工业大道》就此落幕,观众席上的市民却久久没有离开。31岁的关先生三岁起就在工业大道上居住,他告诉记者这部话剧让他想起了小时候,“以前爷爷和妈妈就在工业大道东方红印刷厂上班,快30年过去了,坐着爸爸的摩托车去厂里玩的记忆仍旧鲜活。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一家人眼见工业大道起高楼,也见证了广佛线带动工业大道沿线的饮食娱乐发展,这段路满满的记忆和温情。”简女士是新广州人,她表示以前只是从别人口中略略了解万宝冰箱、虎头牌手电筒这些广货都是出自广州曾经的工业重地——工业大道上,但有关这条道路的历史知之甚少,“通过这部原创话剧,我了解了工业大道的历史,以及它的精神没有消失,而是在琶洲绽放。”

话剧之外:工业大道精神历久弥新

艺术来源于生活,广州重型机械厂退休职工陈叔观剧后表示,这部话剧一下子把他拉回到了那个争创全国第一的峥嵘岁月。历史清晰地记载着,自1952年开始,广州“河南”郊区被作为广州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加以建设,广州造纸厂、广州重型机器厂、广州造船厂等30多家大中型工业企业陆续在此扎根。

往后数十年时间里,这条5.5公里长的工业大道生产出了万宝牌电冰箱、虎头牌电池、五羊自行车等当时风靡全国的产品,广州第一条万吨巨轮、中国第一台离心机、世界上第一件钛制潜水服等也是其“代表作”。

后来,因城市发展、产业升级等问题,工业大道沿线的厂房逐渐搬迁。2011年1月,广州造纸厂基本完成环保搬迁工作,结束了其在工业大道的70余年历程,也为工业大道曾经的工业辉煌画下了句号。

中共广州市海珠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仕君认为,工业大道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光辉历程,也是展示海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主创团队进行实地采风、资料研究等一系列的工作,才创作出这部贴近时代与生活的话剧,希望观众从话剧中看到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的海珠精神。

舞台上第三代人游览工业大道创新园区的场景便是一个例证。城市需要发展,工业遗产却是城市历史文化和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做好平衡,近年来海珠区一方面把老城区的空间腾出来,导入创新产业,另一方面在合适之处保留了工业记忆,于是便有了保利1918、BIG大干围艺术园区、海尚明珠智慧园和O2PARK等一批科技创新园区,以创新集聚推动城市“逆生长”。

“工业大道精神的延续可能也是我们科技创新园区的使命。与曾经争创全国第一的工人们一样,如今在工业大道各个科技创新园区的创新创业者们也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保利·1918智能网联产业园负责人说道。

舞台上年轻一代高科技人才在琶洲抢抓机遇则是另一个例证。据介绍,目前,琶洲是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核心区,是广州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桥头堡。未来,琶洲地区将打造成数字创新产业、会展产业、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外向型和创新型经济集聚发展的高质量经济增长极。

“工业大道上虽已不见轰鸣的厂房,但工业大道的孩子去了琶洲开始新时代的工业梦想,正如我在剧本中写道:工业大道的故事没有结束,她穿过时间的隧道,延伸至琶洲,即将绽放绚丽的花朵。这是我想表达的。”导演李金泽表示。

专访

羊城派:为什么会以工业大道为题材打造一部话剧?

李金泽(导演、编剧):有一天我看到了海珠区一面承载了工业大道记忆的“工业墙”,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不是广州人,对工业大道的理解还停留在路名,深入了解后才知道我年轻时用的很多东西,万宝牌电冰箱、双鱼牌乒乓球、555电池等等都来自工业大道,在这条大道上曾诞生特别多的优秀工业产品,但如今大道上所剩的旧工厂寥寥无几。带着这样的感触我开始挖掘工业大道背后的故事。

羊城派:为什么要从一个家庭来体现《工业大道》?

李金泽:我认为所有的故事都要讲情,人物的情感是一部戏的支撑点。我们团队一年来进行实地采风、资料研究、内容讨论,最后确定从一个家庭三代人的情感纠葛作为切口:老一代人曾在工业大道的工厂里,用火一样的热情,锻造出一个时代的辉煌;中年一代不再子承父业,而是在电商的大风口捞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远赴他乡求学第三代人,毕业后选择踏入大湾区,开始人工智能的工业梦想,三代人的理想不同必定带来碰撞,最后家庭的和解也预示着工业大道的精神以另一种形式在海珠延续。

羊城派:您希望通过这部话剧呼唤什么?

李金泽:工业大道其实有三重涵义,一是地名,二是指这里曾经都做工业,三是工业是条阳关大道。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广州的工业大道没有消失,而是穿过悠长的岁月,在琶洲开出绚丽之花,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加入工业制造中,托举民族希望。(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梁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