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频/羊城派记者 梁怿韬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这句话用来形容2020年1月6日的银灯食府最为贴切。当晚23时20分,这家在不少人心目中属于“老字号”的餐饮企业,送走了最后一桌“喝夜茶快乐到不知时间”的食客,结束17年在广州宾馆三楼经营的历史。
经营方告诉记者,他们会妥善完成场地交接和员工遣散工作。如能寻觅到理想铺位,经营方将力争把创办至今32年的广州味道,带到新的经营场所。
大批食客拿筹苦苦等候
只为银灯最后一晚夜茶
1月6日晚上近20时,记者来到银灯食府。与前几天相类似,餐厅门前依然有大批等候喝夜茶的食客拿筹等候入座。由于可供落座的餐桌无法满足等候的所有食客,银灯门前前台一度贴出“停止拿号”的告示。
同时由于连续多日大量食客光顾,导致部分食材已被“吃光”,几乎每一位入座的食客均被服务员礼貌提醒:“不好意思,可能部分菜式和点心今晚无法供应。”可大部分久候多时的“吃货”们,还是愿意在银灯喝上最后一餐哪怕并不完美的夜茶。
“这道菜今晚还能吃到!”被安排进入大厅入座的广州市民梁小姐,看到菜牌上自己想吃的、人气较高的“避风塘冰川茄子”没有被划掉,赶紧下单品尝。她告诉记者,自己知道当晚是银灯在广州宾馆最后一天营业,于是专门过来吃最后一顿。此前,她经常到银灯帮衬。
“我争取把所有银灯的菜和点心都吃个遍。”在餐厅门前,当天17时就过来拿夜茶号、来自佛山的叶先生告诉记者,自己1月5日的夜茶、1月6日的早茶和1月6日的夜茶,都在银灯吃的。已经帮衬银灯六年的他,希望吃遍银灯所有值得吃的东西。
“不仅人多,车也多。”从广州天河石牌来到银灯食府的何女士告诉记者,他儿子知道当晚是银灯最后一天在广州宾馆营业,于是便带着父母和兄弟姐妹过来帮衬。没想到不仅人很多,周边车位仿佛也因食客太多而爆满,“只能我们先上来拿号排队,儿子自己开车到附近找车位。”
最后一桌食客“快乐到忘记时间”
打烊20分钟后才依依不舍告别
银灯1月6日夜茶的营业时间,计划到晚上23时止。记者在店内看到,21时许陆续有食客用餐完毕埋单告别。不少食客在告别银灯的同时,会掏出手机和相机,与相熟的服务员合影留念。
店内值得纪念的各种标识物,如大厅墙面巨型的《广州好》诗词,大厅内随处可见的海珠桥、人民桥等广州照片,电梯等候处“银灯食府”四个大字,银灯食府为答谢和告别食客挂在门前的告别信等,均成为食客们拍照留念的对象。
银灯的服务员但凡在电梯口看到食客离开,均会礼貌地告知食客“谢谢支持有缘再见”。
当晚23时15分,银灯已过当晚打烊时间。记者在大厅看到,最后一桌客人仍未离开,“我们是最后一桌客人吗?”该桌客人之一的李先生看到大厅只剩他们最后一桌客人后笑了起来。
据李先生介绍,他们一桌5个人,均是儿时居住在海珠广场附近的老街坊。如今成年后虽然住在广州各处,但时不时仍会回到银灯喝夜茶相聚。
“很怀念相熟的小伙伴聚在一起喝夜茶聊天的快乐时光,太快乐了我们忘记了时间。”最终,李先生和朋友们23时20分与一众店员道别离开银灯,成为银灯在广州宾馆经营场地送走的最后一桌客人。
寻觅场地求复业
力争延续老味道
在送走最后一桌客人后,银灯当晚当值的员工仍未闲下来。记者看到,不少员工参与了银灯在广州宾馆经营场所“最后的收拾”,只见他们把桌布和椅套一个个拆下,折叠好后堆在一起,等候运走。
“如果第二天还营业,我们会在收拾时多做一个工序,这个工序今晚我们不会做了。”一名楼面经理一边收拾一边告诉记者,平时他们把用过的桌布和椅套收拾好并拿去清洗时,会同步将已洗干净的桌布和椅套套回餐桌和餐椅处,方便第二天经营。由于第二天无需营业,这道工序在1月6日晚无需执行了。
“辛苦了一晚,我们也要奖赏一下自己。”记者同时看到,厨房员工为当晚工作的其他员工烹制宵夜,大家一边吃一边讨论着“结业后去哪里工作”;有的员工则和此前食客一样,在《广州好》诗词和“银灯食府”大字下拍照留念。
“我们会妥善做好所有的善后工作,配合广州宾馆的场地收回和升级改造。”银灯食府负责人谢先生告诉记者,银灯并不是经营不善而结束营业,经营方将安排所有员工结算工资。
记者注意到,银灯现有的打包餐盒、塑料袋,均有明显广州宾馆图像和文字痕迹;银灯向食客的告别信中,有“感谢广州宾馆一直以来的指导和支持”文字。谢先生表示,银灯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广州宾馆的指导和支持,经营方将配合好广州宾馆的场地收回和升级改造工作。
“如果能够复业,我们力争将创办至今32年的广州味道带到新经营场所。”谢先生表示,银灯目前正在寻觅2000至3000平方米,尽量在广州中心城区且近地铁口范围的铺位复业。有意合作者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银灯食府餐饮有限公司”留言,告知合适场地信息。
如果能够复业,银灯将优先请回现有的厨师和服务人员以保持口味水准,并将现有店内的广州元素装修风格,包括《广州好》诗词和经典广州照片,带到新店去。(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