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今日· 1.2 | 你我的说话方式从此被改变
2020-01-02 12:57 羊城派 原创
100年前的今天,文言文被废,废除汉字呼声四起

文、视频/羊城派记者 樊美玲

一百年前的今天(1920年1月2日),北洋政府办了一件令学界爱恨交集的大事。

他们在新文化运动发起五年后,似乎灵魂受到了洗礼,颁布了第一个废除文言文、采用白话文(当时又称国语)的法令:“定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10天之后,当时的教育部又发出废除文言文教材的通告。

此时距离胡适呼吁废除文言文已经好几年,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兴奋之情,他激动地评价说,这一道命令把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

胡适   

也有很多文人不开心。比如以林纾为代表的老派学者们担忧,废除文言文,则废掉了中国数千年的元气。

几家欢喜几家愁背后,被废的文言文也如当时的社会,在动荡中颠沛流离,寻求出路。

“偶像”老了

老派学者林纾,一度是鲁迅的偶像,胡适曾评价他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其一生翻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包括《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巴黎茶花女遗事》等,影响了郭沫若、钱钟书、沈从文等一代文人。

林纾

鲁迅有多崇拜林纾?

在他留学日本时期,只要发现林纾译的书新印了,他和周作人就要买回来。

不想世事难料,曾经颇能“带货”的偶像,则成了“粉丝“们的批判对象。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首举文学革命大旗,陈独秀、鲁迅等学者纷纷和他一起主张使用简单易懂方便学习和传播的白话文,废除晦涩难懂且代表着腐朽封建思想的文言文。

《文学改良刍议》

一个月后,林纾在上海《民国日报》发表《论古文之不当废》,他用比胡适年长三十九岁的阅历,摆事实讲道理反驳称,胡适针对封建旧文学弊端提出的“八事”并不构成废除文言文的理由。

他撰文称,文无古今,只有优劣,优秀的古文,具有恒久的魅力。为了说服对方,他甚至搬出了国外的例子:人家英国也在改革语言文字,但没有废除莎士比亚的诗,更没有废除拉丁文。

没想到的是,林纾文中的一句“吾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恰恰被胡适抓住辫子,成为反驳他的工具:你看,你自己都说不清楚其中奥妙,还说文言文好?

两年后,林纾又写信给蔡元培,希望他以校长身份约束教员不要“胡闹”,重振纲常。不过,后者没有支持他,而是在回信中说出了流传后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思想观点。

此后双方笔墨官司层出不穷,但在整个社会破旧立新的思潮下,废除文言文代表着“新文艺摧毁古文,新文化打倒礼教”,承载着很大部分的“教育救国”的希望,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

而文言文,如同“过时”的偶像林纾本人,终是未抵挡住时代潮流,只能退缩在微小的角落继续前行。

在岭南安放“灵魂”

失去“官方身份”之后,文言文仍顽强地生存着,尤其是在一批批学者的言传身教中,薪火不绝。

如王国维、陈寅恪、黄侃等高等学府的专家学者坚持使用文言文撰述,而教育界,也成了文言文的庇护所之一。

比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坚持鼓励学生学习文言文及诗词写作。而日常生活中,文人们也在小聚时也把酒话诗词,此时为了显出“高雅”之姿,也经常用文言文切磋。

连胡适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他在统计1934年《大公报》和《益世报》中白话与文言所占版面比例时发现,白话所占篇幅竟不到18%。

事实上,文言衰势愈甚时,在岭南仍被“高规格”传承保护着。

战火纷飞时期,中大中文系强调师生要读经,并文言文写作达到流畅的水平,古典文学内容的毕业论文,更是一律用文言写作。

旧日诗文创作传统也在岭南得到发扬。如1947年至1949年10月,《广东日报》文言副刊《岭雅》,聚集了一大批广州老派文人,发表文言文与诗词作品,如江霞公、吴三立、高剑父等著名诗人学者都曾为《岭雅》撰稿,成为一时之风潮。

《岭雅》

回到一百年后的今天,文言文仍非主流,而我们也拨开历史云雾感受到:并非文言文做不到“文以载道”,也不是所有白话文都堪称经典,我们今天依然接受《诗经》等文学经典的滋养,也锤炼着自己的现代语言文字水平。

来源 | 羊城派
策划 | 蒋铮 王倩
本期主持 | 樊美玲
责编 | 张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