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在快节奏的当下,除了诗和远方,还有遥远的故事抚慰心灵。日历在循环,历史常上新,历史上的今天曾经发生过哪些新闻?当时的喧嚣过后,又有哪些不该被人们遗忘?“史上今日”将带你坐上时光穿梭机,向过往致意,对今天微笑。
今日元旦,中国启用公历纪年以来的第109个元旦。
农历元旦→公历元旦
元旦,一年的第一天,这个意思古已有之,但在汉武帝之前,不同历法(有夏历、殷历、周历等)里这一天经常不一样,导致“元旦”被挪来挪去。
从汉武帝起,才把这一天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春节),后除个别皇帝改用其他历法有小小变动外,一直到清末,元旦=春节是没问题的。
“元旦”再次被挪发生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了体现新政府之“新”、跟上世界步伐,宣布改用阳历,不用黄帝纪年了,公元纪年正式进入官方视野,“元旦”也挪到了公历1月1日。
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在1912年1月1日迎来了第一个公历元旦。
公历元旦要干啥?作为民国政府力推的新事物,为了能在全国刷存在感,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假。
据说最早放元旦假的地方是上海县。1912年12月20日,上海县民政长、市政厅通告当地居民元旦“应行休息”,公职人员也放假4天。
后来成都、南京也跟风放假,公历元旦官方放假3天慢慢成为惯例,而学校放假天数就比较长了,有放4天、5天,乃至7天的。
放假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让元旦“燥”起来。为此,民国政府会布置各类庆祝“新年”活动,各机关要悬灯结彩挂国旗三日,有的还要举行团拜。
对于官方要求的元旦要搞活动,商界、学界和社会团体比较给面子,经常会举行各种展览、游艺、宣教、慈善活动,但民间就不怎么买账了。
虽然政府规定使用公历,但百姓大多把公历元旦视为“洋节”,长期处于漠不关心或看热闹的状态,而且在当时的民间观念里,所谓“新年”早就已经有了,现在又来一个,是过你政府的“年”?还是过我老祖宗的“年”?
民国元旦与春节的C位之争
就像过生日到底是过阴历还是过阳历,总要分出个内外主次来,民国开始了很长时间的“公历新年”与“农历新年”的C位之争。
在民国初建时期,“新旧两历并存”,政府提倡“新”的,民间自行“旧”的,但可以看出,民间力量始终占了上风。每逢旧历年终岁尾,百姓还是歇业结账,除旧迎新,欢度春节,总之,不睬你。
新政府不能连个“新年”都推行不了啊!民国政府意识到,必须进行大规模宣传,才能撼动继而取代数千年来的民间旧俗。1927年,国民政府奠都南京之后,开展了“推行国历”运动。
然而民间释放出来的态度,对于极欲推行元旦休假,以取代春节休假的民国政府来说就是典型的“阳奉阴违”了。
于是,民国政府祭出了一个“大招”:废春节。
1928年,国民政府要求全国自1930年1月1日起,商民一律不许沿用旧历、过旧历年(还把旧历称为“废历”),而必须遵行国历、过国历新年。
想过春节?政府机关不放假,也不准请假;公安局不准民众放爆竹、卖春联,没收邮寄的新年贺卡,报纸不准登庆祝广告,派警察到处抓卖黄历的小商贩;大商号不准休业……
堵了春节这边,元旦那边就要好好“布置”起来了。
第一步,延长假期。1930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告全国各机关,元旦放假5天。
第二步,大肆宣传,找大咖背书。有报纸把文坛政界大咖蔡元培、褚民谊、王景岐等找来,举办了一个持续3天的推行国历演讲大会。
第三步,大搞元旦庆典。“跨年”夜要举行提灯会、放烟花;元旦当天开放总理陵园、中央党部给民众参观,办游艺会招待市民;警察厅要给商店住户发春联,顺便要求他们悬旗挂灯结彩……
然而,这一波操作有用吗?民国政府想与根深蒂固的民俗对抗无疑败得很惨。“废春节”持续四五年后,民国政府妥协了。
1934年,民国政府停止强制废除农历,要求“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
民国政府推行国历元旦的积极性被打击了。这么多人不买账,还放这么多假干嘛?于是在1933年,国民政府又通令各界,将元旦休假改为3天,元旦放假3天此后就渐渐成了惯例。
民国的元旦与春节的C位之争,终在强大的民意下“分出胜负”,公历年放短假,简单过,旧历年放长假,爱怎么庆祝怎么庆祝。
最终结果算是喜大普奔了,我们不仅保住了春节,还多了一个元旦假期!
【时人弹幕】
鲁迅:旧年的年底毕竟最象年底……
老舍:两个新年,先过国历新年,然后再过“家历”新年,二者之间隔着那么几十天,恰好藕断丝连,顾此而不失彼。
郁达夫:“二元”历法
时人对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策划 | 蒋铮 王倩
本期主持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