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北伐“铁军”名将叶挺,成名之战就在故乡惠州
2019-12-27 13:52 羊城晚报 原创
北伐“铁军”名将叶挺,成名之战就在故乡惠州。本文告诉你,这位传奇将军的成长故事

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林海生 通讯员 王锭铨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谈起新四军军长叶挺,人们总会想到这句话。它既是叶挺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驰骋沙场,书写北伐、抗日传奇;狱中宁死不屈,一首《囚歌》成了他坚贞革命气节的写照。

叶挺雕像 王锭铨 摄

在人们的印象中,叶挺最为人熟知的功绩是“铁军”北伐和“新四军”抗日等,鲜有人了解他在家乡惠州的故事,其实他的革命思想萌芽于惠州,成名之战也发生在惠州。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叶挺故里,了解这位传奇将军是如何成长起来并走向革命的。

已经残损的叶挺《囚歌》手稿  资料图

童年:入读腾云学堂 正式改名叶挺

1896年,叶挺出生于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百年后,为纪念他,其故居被修建成了纪念馆(园),里面陈列着各种文物和历史照片,再现其戎马生涯。

在叶挺将军纪念馆(园)中,有一间名为“腾云学堂”的小房子,“这是叶挺革命思想萌生的地方。” 叶挺纪念馆(园)副馆长张少阳说。1903年,7岁的叶挺被送入与他家只有一墙之隔的腾云学堂就读。在这里,叶挺遇到他的思想启蒙老师——陈敬如。

腾云学堂旧址 王锭铨 摄

卢权、禤倩红所著《叶挺传》中记载,儿时的叶挺十分崇敬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尤为喜爱朗诵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但其刚入学时,却经常逃课不听讲。“原因是当时的老师叶友山是一名老派学者,讲课方式较为死板,不为叶挺所喜欢。”张少阳说。

后来,叶友山因事辞职,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新派老师陈敬如到腾云学堂任教。过程中,陈敬如发现叶挺思想活跃,课余时间就借《民报》、《革命军》等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内容的书刊给他阅读。叶挺在腾云学堂修完课程准备离开时,为勉励他立志向上,为国为民,陈敬如为他取名“挺”,取“人要上行,叶要上挺,挺身而出,拯救中华”之意。叶挺十分喜欢这个名字。

腾云学堂是目前惠州市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私塾,现已不再供教学使用,但屋内仍用塑像还原了当年课堂的情景:老师手捧书卷,站在讲台上讲着课,讲台后面贴着“万世师表”“四书文章雅士颂,五经才调稚之风”对联,台下学生认真听讲,其中有一名学生正站起来作答……透过此景,当年叶挺在此刻苦读书的情景似乎就在眼前。

腾云学堂内的人物塑像 王锭铨 摄

少年:倾心革命被捕 校长出面保释

陈敬如执教期间,时常组织学生去“远足”,有一次去到大亚湾澳头村。陈敬如望着海岸线那边的岛屿,即被英国霸占的香港岛,不禁触景生情,向学生们讲起了清政府丧权辱国,割让香港岛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屈辱历史。当时叶挺就向陈敬如承诺,自己一定会认真学习,将来报效国家。

1911年春天,15岁的叶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考上了惠州府蚕桑学堂。入学没多久,就爆发了辛亥革命。“1907年惠州七女湖起义失败时,革命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就已经深深影响了叶挺。”张少阳说,再加上受当时革命风潮的影响,叶挺在参加惠州辛亥光复庆祝活动时,在校带头剪掉辫子以明反清志向。

剪辫明志 叶挺纪念馆(园) 供图

他遭到惠州府衙役逮捕,同时也被学校开除学籍,后经校长和一位举人出面保释出狱,在陈敬如帮助下转入惠州府中学堂读书。之后,他考入蒋介石曾就读的军事学府保定学校,在那里,他受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影响,革命意识进一步发展。

青年:古树下别家乡 踏上革命征程

在距离叶挺故居几百米处,有一处名为“古树公园”的地方,里边种有好几棵百年老树。其中一颗古樟树已有600年,枝繁叶茂,枝干上披着淡淡的苔绿,是当地人夏天乘凉庇荫的好去处。

古树依然枝繁叶茂 王锭铨 摄

张少阳表示,这棵古树与叶挺也有诉说不清的缘分。当年叶挺辛苦劳作之余,经常到古树下纳凉休息。据惠州党史资料记载,1919年,23岁的叶挺准备到福建漳州参加援闽粤军,也是在这树下与乡亲们告别、踏上革命征程的。

在展厅中的资料照片中,有一张油画描绘了此情景:古树下,乡亲们围在一起,叶挺脚下放着行李,手握长辈的手,长辈似乎在嘱咐些什么,手指向远方,叶挺眼神顺着长辈的手望向远方……

依据叶挺故事所作的油画 王锭铨 摄

“叶挺从小就有保卫国家的念头。”张少阳说,小时候,叶挺放学回家后,经常参加各种劳动。据有关资料记载,有一次,叶挺一边放牛,一边看书,随后将手指放到嘴边吹口哨。村民见状,就跟他开玩笑:“读书ga焦仔无滴羞,学人骑牛打弗宿(读书的孩子不知羞,学人骑牛吹口哨)。”意为骑牛吹口哨不应该是读书人做的事情,叶挺当即回应道:“我现在骑牛,牛没有鞍子我都能坐稳,以后骑马就会坐得更稳,能更好地冲锋陷阵杀敌人!”

返乡:日军占领惠州 请缨回乡抗日

1938年10月15日,惠州城被日军占领,叶挺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向国民党政府和中共中央递交申请,要求回乡抗日。在中共广东省委的支持下,叶挺接受了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余汉谋的委任,出任东江游击指挥副总司令,负责统管东江一带的各方面武装力量。

《叶挺传》中写道:当东江游击总指挥部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叶挺随即投身到整顿抗日武装的工作中,张贴布告号召军民起来抗日,许多香港青年和华侨青年听闻此消息后,纷纷回到东江参加抗日,吉隆坡等地的华侨也给予了大力援助。

叶挺指挥队伍四处转战 叶挺纪念馆(园)供图

在叶挺统一指挥下,以曾生、王作尧二部为核心,发动当地群众和华侨等力量在短时期内建成一支上万人的部队,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据说那段时间,东江地区很太平。”张少阳说。

后来叶挺因有新任务离开惠州。离开前,他将自用的白金钱牌三号左轮手枪和两匹白马转送给了曾生。曾生佩用这支手枪,一直到全国解放后。

【文脉故事】

成名之战:黄皮径击退四倍敌军

叶挺生在惠州长在惠州,鲜有人知的是,他从军后的成名之战也在惠州!

叶挺指挥战斗场景再现  王锭铨 摄

叶挺在福建援闽粤军工作时,因表现突出,得到了参谋长邓铿的赏识与器重。1920年8月,援闽粤军漳州誓师回广东讨伐桂系。

粤军第二期作战计划开始。叶挺奉命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担任前锋。《叶挺传》中记载,部队行至惠阳淡水镇附近时,敌军林虎部在淡水公路一旁地势险要的黄皮径设下伏兵,企图阻挡粤军前进。叶挺利用其为本地人熟悉环境的优势,亲自到前沿阵地摸清敌情,乘敌不备,带领部队发起进攻,大获全胜。

昔日战场一带已经荒草丛生  叶挺纪念馆(园)供图

“当时敌军人数是他4倍还要多,叶挺一战成名,成了传奇。”张少阳说,战役大概位置在淡水街道、三和街道、沙田镇三地交界处,但遗憾的是,目前在地图上只能够找到“黄皮径桥”,黄皮径战役的具体位置目前无法确定。

据记载,黄皮径战役胜利后,邓演达向邓铿建议间道出镇隆,直捣惠州。邓铿采纳了这一建议,各部协同作战,于当年10月22日光复惠州。

叶挺将军纪念园 王锭铨 摄

影响家人:写信鼓励胞弟参加革命

在叶挺纪念馆(园)中,有一栋名为育英楼的历史建筑,这是叶挺胞弟叶辅平的故居。兄弟俩自小关系就十分亲密,无论是生活还是在革命事业上,一直相互扶持。

1923年春,受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影响,叶辅平会同周田村的进步青年一起创办了农民识字夜校,教农民识字、珠算,并宣传革命思想。在叶辅平的宣传发动下,周田沙坑建立起了第一个农会。

纪念馆中的“育英楼”介绍  王锭铨 摄

叶挺得知后,不仅寄来书信鼓励叶辅平参加革命,还亲自秘密运送40多支步枪和驳壳枪给周田农会。叶辅平则在其兄的帮助下,发动建立农民自卫军,一边组织学习农民运动理论,一面进行军事训练。

在广东国民政府革命军举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时,叶辅平在淡水积极做策应工作,秘密发动工农群众配合支持东征军。同年秋,叶辅平还利用家族早年开设时已停业的“锡宗堂”药铺为掩护,建立地下农会交通联络点,后来一段时间,这个中药店改名为“聚源堂”,成为地下党的交通联络站。

叶挺故居航拍图  王锭铨 摄

全国抗战爆发后,叶辅平奔赴南昌,任新四军上校军需处长,为筹集新四军军需物品奔忙。1939年秋,叶辅平奉命回广东,赴香港押送军用物资,途经广西南宁八塘附近时,不幸发生车祸罹难,终年37岁。

如今,叶辅平故居育英楼作为叶挺纪念馆(园)的一部分,已被列入了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脉链接】

叶挺纪念馆(园):全面展示叶挺生平事迹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近日公布了广东省2017-2018年度博物馆运行评估结果,参评的222家博物馆中有12家获评优秀等次,惠州市叶挺纪念馆(园)(下称“纪念馆(园)”)位列其中,为惠州市唯一。

叶挺纪念馆(园)航拍图  王锭铨 摄

纪念馆(园)坐落于将军故里,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面展示叶挺将军生平事迹的纪念馆(园)。近期,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馆(园)携手位于澳门的叶挺故居,共同打造了“民族英雄叶挺将军”(澳门)展览。开展以来,成为澳门回归2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璀璨亮点,来往于澳门叶挺故居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前来参观的游客 王锭铨 摄

纪念馆(园)内总共设有24个景点,包括叶挺故居、腾云学堂、育英楼等历史建筑和叶挺纪念馆(园)新馆、铜像广场等。

从惠州市市区出发前往纪念馆(园),沿路就可以看到叶挺在惠州的印记,惠南大道惠阳一段已更名为“叶挺大道”,进入纪念馆(园)之前,需要走一条名为“将军路”的道路,还要穿过“将军故里”牌坊。

将军故里牌坊  王锭铨 摄

在纪念馆(园)进门的广场上,总有不少游客与叶挺铜像合照。铜像刻画的场景是:叶挺骑着骏马,驰骋在沙场上,左手拿着佩剑,右手准备拔剑杀敌……马蹄脚下似乎踩着一团火焰。雕像底座正面刻着毛泽东称赞叶挺的题词:“领导抗敌,卓著勋劳。”背面刻着《囚歌》,“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整个铜像寓意‘金戈铁马,烈火永生’。”叶挺纪念馆(园)副馆长张少阳说。

陈列展是纪念馆(园)的重头戏,陈列展示厅面积2500平方米,分为7个部分,以时间为序,用399张照片、图画,141件实物,全面展现了叶挺 “金戈铁马”的一生。

叶挺将军雕像和底座上的毛主席题字 王锭铨 摄

截至今年12月初,叶挺纪念园旅客量达110万人次。

【文脉档案】

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州客家人,著名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叶挺曾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亲自创建和领导中共最早的武装力量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屡建奇功,为所在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其所组建的新四军,为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乃至新时期人民军队的建设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在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中写出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毛泽东称赞叶挺“领导抗敌,卓著勋劳”、“人民军队的战史从你写起”。周恩来称赞叶挺为“人民军队的创建者”。1989年中央军委授予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称号。

叶挺生平主要事迹

1896年,出生于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

1903年,入读腾云学堂,更名为“叶挺”;

1911年,入读惠州府蚕桑学堂不久,因剪辫被捕入狱,下半年转入惠州府中学堂;

1916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9年,到福建漳州参加援闽粤军,在第一支队任参谋职务;

抗战时期的叶挺将军浮雕 王锭铨 摄

1920年 ,援闽粤军回粤讨伐桂系,黄皮径战役一战成名。同年与友邻部队协同作战,光复惠州;

1922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叶挺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

1924年,赴苏联留学,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成立,叶挺担任团长;

1926年,率领独立团北伐,讨伐吴佩孚,战功显赫,被誉为“北伐名将”,其所隶属的第四军也被称为“铁军”;

“军魂”石刻 王锭铨 摄

1927年,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1932年,隐居澳门;

1938年,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被授予国民革命中将军衔;

1941年,皖南事变,被捕入狱5年,写下《囚歌》;

1946年3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因空难不幸离世。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