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博开讲:“布衣院士”卢永根,执着一生为祖国
2019-12-23 21:12 羊城派 原创
“卢院士的精神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执着。”

文、图/羊城派记者 谭铮 实习生 安舒齐

有人说他是最彻底的“无产者”,为教育捐献出大部分积蓄;有人说他是“布衣院士”,一双鞋补了又补,几件家具用了半辈子;有人说他是赤诚的爱国者,鼓励学生学成归国,成就“一门三院士”的佳话。他就是卢永根院士,用爱国与奉献书写自己的一生。

日前,“侨博讲堂”(第六期)《我爱我的祖国——时代楷模卢永根院士的爱国情操和奉献精神》专题讲座在广东华侨博物馆举办。华南农业大学卢永根院士先进事迹宣讲团成员赵杏娟真情开讲。来自广东侨界各界人士、广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二沙训练中心及社会各界人士等100余人到现场聆听讲座。

“他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赵杏娟说。从1997年大学毕业后留校,赵杏娟担任卢永根院士的秘书,到2019年8月卢院士逝世,共22年。赵杏娟分享了自己和卢永根院士相处的细节和故事,并从“卢永根院士的生平介绍、卢永根院士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卢永根院士的精神”这三方面,为听众勾勒出一个真实而全面的卢永根。

同事眼中的卢永根:党政学三肩挑,桃李满天下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发现卢老师有很多称呼,有人喊他‘卢校长’、‘卢院士’、‘老卢’、‘卢老师’等等。”卢永根有很多身份,既是农业教育家,培养出了两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著名的作物遗传学家,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还是有着70年党龄的老党员。如何处理各种角色关系?在任校长期间,卢永根提出“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

卢永根院士(赵杏娟供图)

1983年至1995年,卢永根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当时学校面临着选择:是继续按照苏联模式,走单科性发展道路,还是按照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走以农业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道路。在党委的支持下,卢永根坚决地选择了后者。这也为华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他摈弃论资排辈的风气,顶住压力,破格晋升“华农八大金刚”,将8位中青年教师升为副教授,其中最年轻的只有29岁,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赵杏娟供图)

自1953年从华南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卢永根终身从事农业高等教育,在作物育种和遗传学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学术骨干,桃李满天下。“他很注意通过严格的训练来培养人才,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理论,还要求学生要了解生产实际,能够亲自动手。”赵杏娟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也表现在日常工作中。“他常说写好稿子后,不要着急发表,要再想一想、看一看。”赵杏娟回忆道。

最彻底的“无产者”,背后是赤诚底色

赵杏娟在演讲中提到,2017年,卢永根以夫妻的名义将880万元积蓄捐赠给华南农大,成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来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及优秀青年教师。这是当时华南农大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当时捐赠的时候,他们就说不要宣传,不要拍照,我们把钱捐了就行。”赵杏娟回忆道。2018年,首届教育基金就奖励了4名青年教师,18名贫困研究生和本科生。同时,教育基金是开放的,很多校友继续捐款,将爱心传承并扩大。

(赵杏娟供图)

对于捐赠积蓄这件事,赵杏娟并不惊奇。因为对卢永根来说,捐赠已是常事。每次学校有捐赠活动,他都会捐千元以上。2015年,卢永根还说服哥哥,将老家两间兄弟共有的祖传商铺,捐赠给广州市花都区罗洞小学,设立以父母姓名命名的教育基金。“这个基金奖励的额度不大,但覆盖面很广。到今年,奖励的师生已经超过3000人。”赵杏娟说。

捐钱的背后却是非常节俭的生活。“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给老师发了一双运动鞋,他穿到脱胶;脱胶之后,他拿到修鞋摊去补;坏了再补,直到不能穿,他才扔掉。”赵杏娟说。2007年农学院的新办公大楼投入使用,在搬家的时候,卢永根还留着几个用了几十年的柜子,翻新后继续用。

卢永根常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由于亲人都在国外,改革开放后,他曾三度出国探亲访学,都按时回国。“当时他就讲国外实验室的条件再先进,也不过是为别人打工。”除了自己回国,卢永根还鼓励学生学成归国。其中一位学生刘耀光在日本留学,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卢永根就一直写信给他,介绍国内、华农的情况。在他的感染下,刘耀光回国,并取得成就,在2017当选院士,成就“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卢院士的精神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执着。”赵杏娟说,“我觉得无论是对科研、对教育、对党和国家,用‘执着’来形容他,或者传承他的精神,都非常适合。”(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