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纱:一场与人文风尚的跨时空对话
2019-12-19 15:07 羊城晚报 原创
香云纱的美随着时间慢慢沉淀,成为珍藏了时光与文化的东方美学象征。

文/羊城派记者 施沛霖
图/品牌提供(署名除外)

荔熟蝉鸣的仲夏,穿一袭香云纱旗袍款款而来,风过纱鸣,有浸染岁月之美;寒风凛凛的隆冬,披上制作精细的香云纱大褂,古典宁静,流动着历史沉淀的厚重感。然而,让香云纱这一古老工艺回归当代生活,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1700年、13项、1年、5个月……这几个看似普通的数字决定了一匹香云纱的“长成”。

香云纱俗称茛绸、云纱,是一种用广东特色植物薯莨的汁水对桑蚕丝织物涂层、再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含矿河涌塘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的一种昂贵纱绸制品。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员的香云纱,拥有1700年历史,需要历经13项的纯手工工艺循环往复,匠人们每年仅有5个月可以生产香云纱,一匹香云纱制作耗时却长达一年。而制作出来的每一匹香云纱都是独一无二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每一片香云纱都是独一无二的 图/施沛霖

香云纱的前世今生:从鼎盛到没落,再到复兴

香云纱历史悠久。据资料显示,明永乐年间广东就已用薯莨染整、晒制出土蚕丝织物,这就是广东特产莨绸的前身。清道光年间,南海开始织造土蚕丝平纹织物——绸,经晒莨染整后便是莨绸;清宣统元年佛山等地的莨绸远销欧美、印度、南洋等地。

民国初期,南海首创具有扭眼通花的桑蚕丝织物,小提花者称“帐纱”,大提花者称“云纱”,统称为“纱”,经晒莨后即为莨纱。

香云纱的生产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期是20世纪20年代,当时主要分布在珠三角的南海县西樵和顺德县的伦教,丝织厂多达数千家,多数丝织厂兼作晒莨,有丝织机3万余台,晒地500余场,从事丝织及晒莨的工人达三、四万人,年产“莨纱绸”200—250万匹。

上世纪四十年代,由于战乱与人造丝问世等原因,广东丝绸业大受重创,制作复杂的香云纱也日渐凋零。

繁复的工艺和特殊的质感成就了香云纱的珍稀地位。2008年6月,香云纱染整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环保和传统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独具魅力的香云纱自然受到现代人的关注和青睐。越来越多钟爱传统的人们聚焦古老面料的重生之路;更有不少香云纱迷们独具慧眼地开始收藏起被称为“软黄金”的香云纱老料。

由古至今,采撷自然与匠人之美

在位于岭南地区的佛山顺德、桂城、南海等地,气候温暖湿润。南风、薯莨、蚕丝、塘泥、河水、阳光在这里不期而遇,大自然的馈赠与匠人之心缔造了香云纱的温柔与坚韧。工匠们用纯朴的劳动一点点造出香云纱,归纳起来可分为:一浸二晒三过五洗六放。

制作香云纱,首先将绸缎浸薯莨液中,不断用手翻动。“薯茛”是香云纱染色的主要原料。这是两广山地比较常见的植物,取其根茎榨汁即可。浓度比例全凭老师傅多年的经验判断,如今,有几十年经验且懂得调配莨水这关键步骤的老师傅已是屈指可数。

“薯茛”是香云纱染色的主要原料

浸好的绸缎则拿去晒莨,接受日光的洗礼,让色素最终驻扎在表面。为了使得染色更加均匀,工匠还会用桶盛莨水喷洒到绸匹上,并用蒲叶帚扫匀。这是香云纱制作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也是阻碍香云纱大量生产的一大自然阻碍。因为晒莨时间十分短暂,仅有每年的4月初开始至10月底的数月时间。

广东河泥中特有的矿物质与薯莨充分接触,使得纱缎变乌

单有薯莨染色的纱绸还不够,需要河泥的进一步锤炼,工匠们将河泥均匀搅拌成糊状,平涂于绸面。平摊半小时能让广东河泥中特有的矿物质和薯莨充分接触,发生化学反应使得纱缎变乌。

水洗让绸面清洁滑爽而不留泥污

“洗”是指水洗“过乌”后的纱绸。洗涤的同时上下提动,让绸面清洁滑爽而不留泥污。最后将其放在草地上以清晨微弱的阳光晒干。这般,一匹深沉爽滑的香云纱便成了。但是,刚刚制作好的香云纱需存放3至6个月后,才能进行后续操作。一匹香云纱的制作周期长达一年之久,耗时众多。

香云纱作为天然可持续的面料,是因为它的原料和工艺都保持着纯朴的姿态——以中草药与矿物质为染料,接受阳光和河水的催化;需要数十人对同一面料进行反复操作,历经13道繁杂工艺,没有一道可以被机器替代,堪称世界上制作工序最繁复,生产周期最长的纯天然丝绸制品。

香云纱的原料和工艺都保持着纯朴的姿态

在现代,让非遗回归当下

香云纱凉爽舒适,穿着不粘身,易洗快干,与此同时,香云纱制成的成衣有着特殊的质感,轻薄而不易褶皱、柔软而有筋骨。凡此种种,使得这一独特的丝绸面料在上个世纪深受人们喜爱。从不少老旧照片中,我们可以见到宋庆龄、宋美龄、张爱玲等名人身着香云纱的倩影。

历史悠长的香云纱技艺,在上世纪90年代却濒临失传,后继无人。在时代与资本席卷的洪流中,香云纱与众多的传统工艺一样被遗落在旁。香云纱因其特殊染色工艺,布料大多色沉,没有艳丽的色泽,其剪裁过于固守传统服饰,款式单调,设计乏味,再加上化纤棉纺织物的流行,技术复杂的香云纱产销量曾逐年下降。

然而近年来,香云纱却重新走进现代人的视野,备受关注和青睐。香云纱的独特韵味和内在价值,被不少设计师重新发掘,他们努力寻找传统东方美学与当代服饰的交融,摆脱香云纱刻板标签,用现代时尚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古老面料,试图去再次擦亮这颗“东方明珠”。

昆岫工坊的香云纱呈现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东方气息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却在英国求学的设计师赵颖琦,对香云纱情有独钟,多年前已开始收藏香云纱,而今专注于香云纱的设计与活化。她用沉静典雅的原生态自然色彩,低调内敛的设计、宽松简约的廓形线条,重新解读了香云纱这一传统材质,令其呈现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东方气息,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穿着理念。

深圳设计师邢莉莉则是香云纱(申遗)传承活化的核心推动者,其香云纱作品刚刚荣获2019深圳环球设计大奖时尚类唯一金奖。她将香云纱进行了当代化设计,从面料的开发,风格的打造到款式的制定,都充分融入当代艺术设计的理念。

香云纱服饰融合了传统中式与现代的立体剪裁,不乏汉服式样的交领、宽腰带、盘扣等中式元素,但整体样式却是廓形、实穿、简约的当代设计。

不久前,其团队与故宫宫廷文化开展合作,以清宫廷文化元素为灵感,以香云纱典雅气韵为载体,推出了《在旗》联名系列,探讨了香云纱的各种可塑性。

《在旗》系列将香云纱进行了当代化设计

不少香云纱设计品牌展开了一场与新时期人文时尚的跨时空对话,还走上了时装周,向大众展现香云纱的时尚内涵和美学旨趣。他们也不断跨界合作,不仅裁衣也造物,多元化的香云纱物件,使其渐渐成为一种人文风尚。

为了研究、传承香云纱这项古老非遗技艺,数年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南沙区榄核镇与华南农业大学已共建了香云纱文化研究中心,香云纱是榄核镇的一张非常吸睛的文化名片。香云纱文化研究中心已多次举办香云纱时装秀,并亮相各大时装周,收获了众多赞誉。

香云纱文化研究中心的香云纱时装秀,与阳光与田野为伍

最近,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香云纱文化研究中心合作开发了全新的“星海香云”香云纱产品,将香云纱这一传统工艺与潮流时尚合二为一,“星海香云”包括“墨染樱飞”和“海棠依旧”两个系列围巾与颈巾,在香云纱活化方面进行了更多探索,令产品更适合当代审美和日常佩戴。

“星海香云”香云纱质感围巾

在未来,成为东方美学象征

就如同好酒和普洱茶一般,香云纱有年份面料之称。放置三年以上的面料可称为香云纱的老料,并被众多的爱好者们收藏。香云纱老料色泽黯黑,油光闪烁,富有光泽,内里则呈现野生薯莨的棕褐色。

因为淤泥中的亚硝酸盐和布匹中的薯莨汁液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产出一种薄而坚固的黑胶,因穿着后涂层慢慢脱落,露出褐黄色的底色,形成一种古朴的质感。

近年真丝价格和人工在不断上升,稀有的产量加上香云纱的复杂工艺,使得香云纱老料价格也逐步上升。有行家透露,三年下来,涨幅甚至高达一倍。如今一件制作精良的香云纱旗袍价格一般在数千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万元。

1700多年的工艺历史赋予了香云纱悠长的人文底蕴,而独特的材质更给予香云纱可期的未来。香云纱不再是过去那单调乏味的存在,它的美随着时间慢慢沉淀,成为珍藏了时光与文化的东方美学象征。(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独具魅力的香云纱重新受到现代人青睐

对话香云纱设计师

受访嘉宾↓

赵颖琦【广州“昆岫工坊”创始人、设计师,专注于香云纱设计与制作】

邢莉莉【深圳“德玺见萩”的创始人、设计师、香云纱(申遗)传承活化核心推动者】

羊城派记者:值得收藏的香云纱老料要具备什么因素?

赵颖琦:值得收藏的面料至少需要具备三个要素:首先是原布胚一定是真丝,白坯纱绸的制造工艺精美,其次是晒莨处理工序完整,再者是晒莨期间天气适宜,才能制作出值得收藏的香云纱面料。

有些“香云纱”用的也是真丝布匹,但是为了缩短工期,减少成本,商家会用印染的方法去模仿香云纱的风格,这种面料已经失去了香云纱纯天然的特性、纯人工的情愫,也失却了收藏价值。

羊城派记者:你认为的香云纱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哪里?

邢莉莉:能够随着时间自然生长的香云纱是一个活性面料。制成衣物后,经过日常穿着使用,香云纱逐渐形成一种古朴的质感,光泽度和柔软度也变得越来越好,俗称“开片”。 即便穿戴在身,它的生长还在继续。

就像老家具的包浆,香云纱的纹理随时间和使用而变化,或如龟裂,或如云纹,质地也愈发柔软,光泽度更美。每个穿着者自身的温度、气味等都在滋润着香云纱,它慢慢与穿着者的气韵相契合,拥有特有的风度。

十年以上的香云纱老料,每一片都各有脾气,还可以碰撞出山光云影一样的雅致美感。

赵颖琦:老料面黑如陶,油光闪烁,富有光泽,内里则呈现野生薯莨的棕褐色。制成衣物后,经过日常空着使用会越来越柔软,黑胶逐渐脱落而形成一种古朴迷人的质感。随岁月而焕发不同的美感,是香云纱最吸引人之处。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郑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