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粤卫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东这片沃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成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缩影。
70年来,广东将卫生健康事业纳入改革开放的总体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促进卫生健康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70年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大胆尝试、敢于突破,开拓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即日起,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携手羊城晚报联合推出大型专题策划报道《粤医奋进70年》,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广东卫生健康事业70年的丰硕成果,敬请垂注。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健康广东建设中的“关键一招”。
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卫生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柱架梁、精雕细刻,始终注重顶层设计,出台了若干配套政策,确立了“强基层、建高地、登高峰”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路径,打造“顶天立地”的医疗卫生大格局。值得一提的是,有第三方调查显示,全省76.8%的公众认为自己是医改利益获得者。
从经济管理入手开启医改初步探索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卫生健康工作也面临着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普遍流行,医疗卫生资源短缺、水平低下的严峻形势。
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广东如全国一样仍面临着卫生资源严重短缺,不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单一公有办医体制造成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医疗服务机构及医疗人员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等问题;医疗服务供需矛盾大,医疗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时的广东省卫生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从抓卫生事业的经济管理入手,在医院试行多种形式的技术经济责任制,开始了医疗卫生改革的初步探索。
此后,广东省就卫生管理体制、医疗体制、药品采购制度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改革。
2006年,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顺利启动;2007年底,广东共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79所。各地积极探索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收支两条线管理等经验做法,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小病在社区、防病在社区、健康在社区”的目标。
逾600亿元“软硬兼施”做强基层
2009年,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广东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医改决策部署,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个初心,始终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坚持“三医联动”的改革策略,着力破除医药卫生体制机制障碍,重点推进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综合监管等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更加优质高效低耗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第三方调查显示,全省76.8%的公众认为自己是医改利益获得者。
基层是广东医改的重中之重,没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分级诊疗制度不可能实现。
从2014年起,广东就以提升县域服务能力为突破口,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形成了一套“软硬兼施”的有效做法。
硬件方面,2016年以来,广东各级财政统筹安排612亿元用于“强基层”建设,包括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191家县级医院升级建设、488家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1万个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等。
软件方面,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实行“县招县管镇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近三年为基层培训培养2.3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实施“千医下百县”工程,规定城市三甲医院每年5%的中级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一年;实施“百名首席专家下基层”计划、“千名大学生下基层”“每年订单定向培养1400名大学生”等计划,并设立2780个基层全科医生特设岗位,千方百计为基层引进人才。开展组团式对口帮扶,三甲医院一对一帮扶县级医院。
从2017年起,广东全面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建立了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广东经验”不断走向全国,入选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丛书,并成为全国卫生健康领域唯一典型案例写入全国干部培训教材。
同时,财政对边远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提标,按编制核拨基层机构事业费补助、提升村卫生站医疗补助标准、不断改善基层医务人员待遇等。
如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虽然是基层卫生院,却有博士1人,硕士5人。
乡镇卫生院为何能留得住医学硕士和博士?该院院长凌济忠表示:“所有的医生都是统一招聘,有编制,待遇有保障。”凌济忠介绍,每一个招聘进来的医生,将在花山镇卫生院接受2-3年的培训,接下来会轮流派送至该镇下设的27个村卫生站工作;“下沉”到村卫生站2-3年后,会再调回镇卫生院接受培训、提升,“医生的职业晋升渠道畅通,越来越多人愿意留下来。”
又如清远英德市,2018年全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人均收入达10.7万元,比2016年的8.7万元增加了23%,已与市直属医院基本持平。
“软硬兼施”、多措并举,近年来,广东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2018年居民10分钟以内到达最近医疗点比例较2008年上升9.1个百分点。近七成病人留在县区及以下医疗机构住院。全省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3.5%,
高州、连州、阳春、罗定等9个县(市)已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投入90亿元推动广东医疗登高峰
广东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大格局,除了“强基层”,广东医疗改革还有着“建高地、登高峰”的重要使命。2018年6月,广东推出“登峰计划”,投入90亿元,选择30家高水平医院,瞄准世界一流水平,推动全省若干家高水平医院进入全国一流乃至世界领先行业。
如今,30家重点建设医院已全部出炉,据悉,广东将在今年年底“强基创优”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后,谋划新一轮的改革投入。
2019年9月19日,广东8家医院入选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让患者在区域内就能看好病,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
全面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
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广东大胆尝试、敢于突破,不断推动公立医院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2012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从深圳开启,深圳成为了全国首个取消所有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加成的城市。这打破了“以药补医”模式的弊端,也成为了让公立医院真正回归公益性的重要探索,成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历史性一步。
在深圳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取消药品加成的试点改革。直至2017年7月15日,全省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至2018年底,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耗材加成。同时,允许各地在省平台和广州、深圳的GPO平台上采购,形成良性竞争,推动药品总体价格逐步下降,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破除“以药补医”、“以耗材补医”,通过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等措施,在降低患者费用负担的同时,体现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已全覆盖
要让居民能得起病,医疗保障要完善。在广东,医保覆盖先行先试。2004年,佛山顺德区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统筹的地区;2008年,广东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至此医保实现制度全覆盖,让绝大多数居民实现了“医有所保”的梦想;2012年,广东率先在全省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同城同待。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基本医保参保人数为1.06亿人,总体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位居全国第一。
如今,在广东,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了医疗保障所有项目全覆盖、所有参保人群全覆盖、全省所有县级行政区域全覆盖。
在医保支付方面,2018年起广东全面推行按病种分值付费,病种数平均达的4000种,是目前覆盖病种数最多最全的省份。
“互联网+医疗”遍地开花
在医改工作中,信息化非常重要,近年来,广东省不断加快“互联网+医疗”的探索,省政府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签约共建“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推进全省“一网两平台三数据库”(一网:医疗卫生机构业务专网;两平台:省、市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三数据库:全员人口数据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大力推进网络医院和智慧医院建设,启动信息便民“五个一”攻坚行动(医疗健康服务“一码通用”、医疗卫生机构“一网联通”、看病就医“一键诊疗”、远程医疗“一站会诊”、线上线下“一体服务”),改善居民看病就医体验,等等。
同时,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建成国家首家网络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建成国家首家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建成国家首家智慧药房,等等。
AI医生走入乡间田野看诊开方
随着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服务能力也逐步提升。近年来,广东在医疗卫生领域推广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让居民看病就医体验大幅提升。
2015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引进华南地区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此后,人工智能等高精尖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遍地开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AI(人工智能)医生。
如今,广东AI医生不仅在城市公立医院“看诊开方”,还走入了乡间田野。截至2019年9月,广东2277个贫困村全部配备了包含AI医生在内的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包,并全部对接省级远程医疗平台,实现贫困村远程医疗“全覆盖”,贫困村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上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