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20天,这届90后即将30而立。#第一批90后30岁倒计时#加上#90后变老迹象#不约而同登上热搜,讨论如洪水般汹涌,年轻人的年龄焦虑“秃然而至”。摸摸逐渐稀疏的头发和羞于晒出的工资,越来越感到青春流逝的可视性。
一沾枕头就睡着的好睡眠,变成了凌晨数羊的日常游戏;不再频繁更换头像,也减少了朋友圈更新速率;熬夜不再轻松,一缓就是好几天;吃饭不再率性,正常饮食体重也蹭蹭上涨;能被打动的事情越来越少,阅历和成熟让人更加理性。时间对90后做的最可怕的改造,大概就是让他们觉得什么都不如从前了。
于是这届90后不约而同开始怀旧。刷老剧,听老歌,看早已停播的综艺,在消费经典中寻找成长的印记。当年看某剧的时候,我正在干什么,成为老剧剧迷的评论范式。
这个一直被分析和取悦的庞大消费群体,开始呈现出更有趣的特征:6月至今,不到半年时间里,竟有6000万90后在优酷观看经典老片,还珠、乡爱、仙剑、金庸被反复循环。
一方面,剧集的经典内容再次被体验。泥沙俱下的新剧是真不如历久弥新的老剧好看,这不光是情怀滤镜,能被记住的老片本就经历了同行和时间的筛选;另一方面,刷老片也成为一种怀旧仪式和温暖陪伴。现实有太多无法掌控的焦虑,老剧熟悉的剧情如老友重逢。
听到《西游记》片头“云宫迅音”的“噔噔蹬蹬,噔噔蹬蹬,洞洞洞”,立马生理性地想上蹿下跳;而霸屏暑期的《新白娘子传奇》,更成为“戏腔说唱”的启蒙老师。每次许白夫妇吵架,白素贞就会唱“饶蛇歌曲”,然后许仙就消气了;《还珠格格》里“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也成了90后的经典梗。
当然,也有集体阴影的构建。杨雪饰演的江玉燕,黑化之后把《小鱼儿与花无缺》全剧的人杀到“只剩剧名”。看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觉得冯远征再也演不了好人。《风云之雄霸天下》里的孔慈,让幼小的90后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怎么头上插筷子,就成倾国倾城的大美人了?
还有那些心心念念错过的大结局,电视时代总有太多阴差阳错的遗憾。男女主最后终成眷属了吗?大boss是怎么被打败的?最顶级的武功秘籍上写的什么?从《绝代双骄》到《至尊红颜》再到《怀玉公主》,一串串的剧名就是90后的情感线。
高清体验更成为90后怀旧的最大门槛。一些低清晰度画面,在电视转播时代还不觉有碍,到现在则只能忍痛弃剧。优酷的后台数据显示,因画质在1分钟内弃剧的比例达到70%。正所谓,卿本佳人,奈何高糊!
怀旧不旧:老片有梗 时代新解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断雁叫西风。同样是听雨,少年和壮年自然别有一番心境。在优酷老剧的评论区里,能明显感觉到时光对用户的思想镌刻。
当90后以新的眼光和时代话语,去审视老作品,往往能解构出新梗和新内涵。反派得到重新认可,天下没有雪姨敲不开的门,更没有容嬷嬷扎错的人;男主被再度审视,从明明白白洪世贤,到犹犹豫豫何书桓,哪一种才是深度渣男?
经济基础更成为全新的解读角度,从依萍的日常推算她根本不差钱,从刘星家的餐桌计算CPI,从《我爱我家》描绘新中产宏图。只有你想不到的指数,没有90后算不出的数目。甚至连动画也在劫难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里围裙妈妈的月工资和福利,也被大家摸得一清二楚。
曾经看山是山,如今看山不是山。同样的新解,也存在于《武林外传》。曾经的90后,看到的是剧集在嬉笑怒骂间解构了“侠义与江湖”。但重刷后可以发现,《武林外传》并未止步于巴赫金式的狂欢,它在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 着力体现的却是对现实人生的感悟。
在第四回,就借老太太之口阐明了戒赌的精要:“只要上了赌桌,不管赌术高低 ,身家大小,不玩到倾家荡产,谁也别想收手!”江湖并不遥远,它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是由世事洞明的睿智才能剖开的人世本真。当大侠走下神坛,观众也从中看到了自己“平凡生活的英雄梦想”。
今年,13岁的《乡村爱情》系列,证明了这种长寿并非偶然。如同莫言的高密县、沈从文的湘西、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和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一样,每个地域都凝聚着独特的情感与文化。《乡村爱情》将故事定位在象牙山村这个典型场景,成为向观众传播东北文化的重要载体。
对于当地的观众,《乡爱》是挥之不去的浓厚乡情。而对于域外的观众,开心一笑的同时也拉近了与《乡爱》的心理距离。最终将对农村的疏离与鄙夷,转换成了对幽默自洽的理解与共鸣。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被电视台“抛弃”,“拥抱”互联网后,类似《乡村爱情》、《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炊事班的故事》这样地域风格明显的古早剧,适应性比任何剧种都强。在90后的支撑下,表情包与鬼畜视频齐飞,社交感与生活化融合。老剧超越了自身的时空限制,在新兴解读与新传播方式中得到年轻世代的追捧。
卿本佳人,奈何高糊!一旦高清修复,90后们即从弃剧变成追剧,老剧便如枯木逢春。在优酷这次发布的高清经典消费报告里,这一点也体现的非常显著。修复前,70%的用户在一分钟内弃剧,但随着高清化,近半年里,已有上亿网友人均每天追剧1小时。
不可思议的是像《还珠格格1》这样的经典在高清后,观看人数同比增长了172.4%,播放时长同比增长了187%,超过800万小时。
我们过去一直念叨“35岁现象”,一到这个年纪就会难以适应新环境,陷入定式思维,走入怀旧情绪。然而到了90后,这个门槛似乎集体性的提前了。作为电视黄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刷老片”的怀旧方式。
追忆过去最好的方式,无疑就是活动的复刻与情感的再体验。老剧自然而然地成了这种仪式与情感的双重载体,成为了勾连两个时空的桥梁。
高清修复:数字匠心 怀旧生态
只在2019年,我们就见证了《开国大典》《盗马贼》《海上钢琴师》的“4K归来”。尤其是出品于1989年的《开国大典》,以HF60格/秒的高帧率、4KDCI调色、5.1环绕声的全新版本再登大荧幕,观影感受极佳。
在这修复的24万帧画面中,我们收获的不仅是“高清”体验,更是一份数字化的匠心,优酷的老片修复也是如此,特别是对国剧精品的拯救。
在国产剧的黄金10年(2000-2010年)中爆发了大量精品,《大宅门》《士兵突击》《蜗居》等都是现象级作品。但在当年,从拍摄、制作到传输、播放,电视剧生产可支持的清晰度最高只能达到360P标清,与如今的播放制式和高清观看需求不再匹配,这种客观现实让好片陷入到“丑拒”的窘境,制约了大量经典内容的传播。
随着优酷运用AI、超分等加持数字化修复的速度和效率,大量国剧精品的“共同毛病”获得飞跃式的系统化处理。《士兵突击》《历史的天空》《炊事班的故事》大批国剧从高糊变高清,观看人数和播放时长大增。
而在对金庸经典的修复中,优酷将这些更古早的老剧作为有生命有个性的“活文物”看待,追求“修旧如旧”。像《天龙八部》黄日华版这些90年代的老片由于拍摄设备原因,当年的整体画质呈现出黄昏色泽,优酷在修复中保留了这种“年代滤镜”,从而更能唤起金庸武俠迷的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优酷的高清经典专区不是单线性的怀旧,而是构建怀旧生态。精心策划的分类,让用户可以一目了然地选择。为了满足多样性的观剧体验,还针对设计了“爸妈爱看片单”和“军人抗战片单”。在专区合流的怀旧用户,得到了各取所需的“分流”。
影人金曲名场面齐聚,则达成了一揽子怀旧的用户体验。影人栏目顺藤摸瓜,满足“因人爱剧”的用户需求,周润发、张曼玉、周星驰等人一键看全所有作品;金曲栏目唤醒耳朵记忆,因为一首歌,铭记一部戏;影史名场面,无论是周润发在《赌神》里的帅气逆转,还是迪卡普里奥在《盗梦空间》的造梦场面,都可在短时间内一睹高光时刻。
对于文化产品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不断被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观看。唯有跨越代际的传播,才能更好的传递它的内核与能量。古代编者收集散佚书籍,和今天优酷高清修复老剧,有着相同的社会价值。最好的保存不是陈列展览,而是更新最棒的载体介质,活化最佳的传播方式。
针对老片修复,国家层面自2007年起拨款超3亿,用于“国家电影数字化工程”。《渔光曲》《林海雪原》《骆驼祥子》等老电影,得以重新耀目;平台层面,优酷在2017年启动“高清修复计划”,《西游记》《还珠格格》《士兵突击》等经典剧目,得以高清唤醒。
殊途同归的背后,是经典保护的国家力量与新兴力量的汇合。经典值得流传,优酷的修复工程体现了文化自觉与传承责任。也许对于后人,今天修复的一部老剧,也会成为文物般的宝贵存在。(谢明宏)
来源 | 澎湃新闻
责编 | 郑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