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店+”:不输颜值更不乏文气
2019-12-11 15:30 文汇报
八米高的瀑布书墙来了!华东师大连开两个24小时校园文化空间

高约八米的瀑布书墙,精致的中式书房、一步一景……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市闵行校区连开两个24小时校园公共文化空间——高颜值的“知先堂”24小时阅读空间和“召文斋”24小时研创空间。它们均位于该校区教师之家一楼,今起向师生和市民免费开放。

“知先堂”24小时阅读空间高约8米的瀑布书墙  袁婧 摄

近年来,“书店+”概念应运而生,捧红了沪上一批高颜值、多功能的“最美”书店。而全市各高校,不少新诞生的书店不仅颜值不输、人文气息浓郁,更得益于丰厚的学术文化资源,校园“书店+”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知先堂”定期举办剪纸、楹联等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储舒婷 摄

“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的优雅书房,有助于陶冶品性

“知先堂”与“召文斋”,光听这两个校园文化空间的名字,即能感受到象牙塔内扑面而来的文气——它们,皆引自经典。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介绍,“知先”取自朱熹“知先行重”的儒家思想,即在为学或修身的过程中,须要先致知、穷理,然后再按照所明之理去行,而“召文”则取自《太平寰宇记》。

据载,秦始皇东巡时,召集文人登文山,挥毫泼墨,撰写文章。“召文”意指在此空间内召集雅士,文心荟萃,集思广益,创作创新。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读者一步入“知先堂”,就仿佛进入了一间“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的新中式书房。借鉴江南园林的造景概念,这里实现了“一步一景”,尤其是一面高约八米的瀑布书墙,蔚为壮观。

在“知先堂”内还设有江南非遗景观区,今后将定期展示不同主题的江南地域文化代表性文化产品。同时,中国传统物质文化景观区、中式书房景观区等展区的设立,也让学生感受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这里,学生可以回归高雅的文人生活。”田兆元说,“知先堂”以文化涵养为主,重在陶冶人的品性,通过浸润式的环境,让年轻学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

而“召文斋”则是一个24小时开放的众创空间,也将成为师生们的科研加油站。记者发现,这里所有的座位均设有隔断,一人一桌一电脑,同时配备耳机、台灯、储物柜、茶饮等服务。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表示,学校最新推出的两处校园文化空间,将是思想和智慧碰撞的平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萌发科研创新的奇思妙想出自“知先堂”,而更多的科研创新项目在“召文斋”落地。

读者步入“知先堂”,仿佛进入了一间“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的新中式书房 袁婧 摄

除了颜值,大学书店的辨识度来自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近几年,从闹市商圈、老式石库门建筑到城市远郊,沪上崛起一批新生的书店,凭着高颜值,纷纷成为城市新地标、网红打卡地。由此谈及最新开设在校园里的两个文化空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认为,比起一般的“网红书店”,高校书店的辨识度来自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高校阅读空间独有的学术氛围,这是社会上的书店很难超越的,在这里,主要陈列的是古今中外文艺学术名著,我们还定期举办高水准的学术讲座、学术对话”。

据悉,“知先堂”24小时阅读空间不仅是图书、文创产品的展示平台,凭借高校在教学、科研、文化传承领域的优势,华东师大正考虑将这里打造为学校的“第三课堂”。

比如,哲学系师生将在此设立“明明德茶室”,探索哲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这里还是列入上海市级非遗名录“楹联艺术与习俗”的传承基地,并同时开辟“优秀传统文化与东方美学”体验区,定期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和非遗类的展览、体验活动。

田兆元说,作为高校中为数不多的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单位,从华东师大前身之一——大夏大学时代开始,过去100多年来,楹联艺术在这座校园里传承不断。“通过在阅读空间举办‘写春联带回家’这样的活动,文化传承必定会活起来、火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两处全新校园文化空间的运营方,是华东师大民俗学博士张海岚领衔的学生创业团队。

“今后,通过举办二十四节气茶会、茶艺培训等活动,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优质学术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辐射范围,惠及更多周边社区的居民。”张海岚说。

“大学是高等学府,是知识聚散之地。与书店结缘,当是大学题中应有之义。”陈子善告诉记者,过去,上海各大高校四周都有不少书店,大大小小、个性各异,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些书店陆续消失,未免令人遗憾。

而今重启的高校“书店+”模式,提供的是一个全新的平台,不仅买书、卖书,还将在更大的思想空间里传播新知、培养新人。(储舒婷)

来源 | 文汇报
责编 | 郑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