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大概半个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曾诚就要第10次回青海义诊、手术、义讲。
曾诚是医院里少见的妇科男大夫、岭南罗氏妇科传人,也是患者信任的“妇科圣手”。不久前,他被评为第三届“广东好医生”。
从医从教26年,他实在太拼命——完成近万例高难度手术,让6000多例疑难患者成功诞下自己的宝宝;三次报名援边,赴青海支援一年,行程9000多公里,为降低青海省孕产妇死亡率不遗余力。熟悉他的同事才知道,他自己也是一名“患者”,曾5次积劳住院,做了4次手术,颈椎、腰椎、胃部疼痛常年伴随着他。“被人需要,就是我行医的动力。”他说。
从医:
他是医生也是患者,“治病”也“治心”
1969年,曾诚出生于一个乡医世家。他的爷爷和伯父都是当地有名的乡村医生,能看人和动物的许多疾病,小时候家里有很多医书,还有代代相传的祖传“秘方”。爷爷和伯父是曾诚从医的启蒙老师,受他们影响,读高中时,曾诚就萌生了学医的想法。“我特别喜欢做医生,也很享受这个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当年高考志愿填的全部是医学。”
1988年,曾诚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1993年毕业进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一名妇科男大夫。每天工作10-12小时,门诊、手术、上课、带学生连轴转,医生的一天几乎脚不沾地,但一走上手术台,给病人治病,他就开启了“永动机”模式。20多年来,他诊治了无数危急疑难重妇科疾病,完成近万例高难度手术,让6000多例疑难性不孕或自然流产患者成功诞下自己的宝宝。
女性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思细密,妇科疾病又多私密,曾诚既“治病”也“治心”,用心倾听、开导患者,为患者打开心结。
“等这么久,您辛苦了。”这是曾诚常对门诊患者说的一句话。很多患者不知道的是,他常常从下午看诊到晚上,下了门诊又立刻上手术台,或刚下手术台就赶去门诊。记者采访时,他刚下手术台,采访结束后,他又回到医院补了一台手术。
长期满负荷的工作让他的身体严重透支,曾在5个月经历3次大手术,术后4天便回到岗位。在手术台上,他是医生,也是患者。
“我是没有残疾证的残疾人。接受第二次腰椎手术的时候,我宽慰一脸同情的本院同事,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我立好了遗嘱,还签了器官捐赠协议。”他笑道,“正因为我经历过一场场大病,体会过身为病人的不容易,感同身受,将心比心,我也努力让她们的就医感受好一点。”
援青:
一年走遍高原万里路,为青海妇儿送健康
2015年8月4日,在两台手术的间隙,曾诚填了中组部/团中央“赴西部服务博士团”的报名表。他曾于1996年和2001年报名支援新疆哈密和伊吾,但未能如愿。
院领导打电话问他:“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吗?”曾诚回答:“我没有任何困难,也不需要麻烦医院,我以前报过名支援新疆没被选上,我只是想报名支援边疆。”
3个多月后,他踏上飞机,赴青海省妇幼保健院挂职副院长,进行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他也是该院建院以来的第一位医学博士。
“我到了西部,到底能做什么?能不能帮助别人?”路上,曾诚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到了医院,他才发现,困难比预想的多得多。挂职的青海省妇幼保健院当时平均一年都做不了两例子宫切除手术,全院床位也只有50张,没有中医科和中药房,全省的孕产妇、新生儿、儿童保健的许多考核指标比起内地省份都不尽如人意,亟待国家更多人才、物质、资源和政策的投入!
高原干燥、严寒、缺氧,生活环境恶劣,曾诚曾3次严重高原反应,甚至出现了濒死感。还有一次,他到果洛州义讲、义诊,在前往达日县讲课的路上遇到严重车祸,他乘坐的车当场损坏,车头和侧边的安全气囊弹出……这些场面回想起来仍然后怕,可曾诚丝毫不觉得后悔。
成立中医妇科,设立中药房,教会妇科、产科、妇保科甚至儿科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学习用“简便验廉”的中药和中西医结合知识,为当地居民和青藏高原的农牧民看病……在这里,曾诚把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一时间,许多青海人都知道,省妇保院来了个中医大夫,青海省妇幼和附近医院解决不了的病症,许多人都会求助新来的曾诚博士。他曾一天辗转两家医院,做几台手术,来回转场,重复换衣、洗手、手术、坐车……
几乎每个月,他都要下乡义讲、义诊、培训、基层医院的建设和管理,用省级科研课题的项目,培训州县基层医生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防止孕产妇大出血死亡,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一年来,他行走农牧区9000多公里,个人完成37场巡讲,下乡培训州县医生300多人。“我是湖北人,但对湖北没有广东熟,对广东没有青海熟。”他笑道。
遗憾的是,在赴海西四县市义诊培训路上,他接到消息,正怀着二宝3个月的太太流产了。安排好的5场讲座不能耽搁,他只能安抚好太太,继续义诊培训之路。二宝的离开,也成了夫妇俩心中永远的痛。
援青只有一年,怎么帮助当地医生迅速成长?曾诚想了很多办法。当地缺乏基本的手术设备,他用电脑机箱改造做了一个简易的腹腔镜模拟机,援青时募集650万元资金和2套腹腔镜器械;从广中医一附院要来一些淘汰的手术器械,给青海的年轻医生们练习用;在保证病人手术安全的情况下,对手术过程全程录像,教年轻医生怎么规避风险,发现、排查、解决问题……
在青海,他创立了“1+1+4”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1名高级职称人员专攻妇科手术,1名高级职称人员专门疑难病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诊疗,4名年轻医生管病床的同时,轮流到专家门诊跟诊学习妇科疾病的诊疗思路和规范。
“现在,他们都成长了很多,可以一年独立操作100多台手术,也治愈了不少患者。”曾诚说。
承诺:
9回青海心一直在,持续“输血”育人才
一年后,曾诚要离开青海了。“身体暂别,心一直在!”他承诺,还会再回来。
从那以后,每逢节假日,他总会抽空自费到青海看一看,义诊、义讲、会诊、手术、培训,还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前往青海举办学术会议和研修班等。近3年来,他已经陆续回去了9次。“每次回去,带教多少次,做多少台手术,门诊多少次,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曾诚说。
2018年12月29日-2019年1月1日,他在青海省妇幼保健院临床带教、手术示范、门诊坐诊,跨过2018和2019。
12月31日那天,他连续工作12小时,一天内做了4台精细的腔镜手术,手术间隙看门诊。做完手术,晚上7点,他又端着一个大大的水杯开始坐诊了。4台手术加上40多个门诊患者。“确实有点累了。”他说。
在他的努力下,2019年上半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青海省妇幼保健院建立了医疗技术帮扶关系,成立广东省非遗项目“岭南罗氏妇科”青海站,培养青海高端中西医结合妇科的人才;组建长效(3年)特殊培养的“青海骨干医师培训班”,为青海培养100名左右的优秀人才;今年,他又无偿捐赠70多万元在青海省妇幼保健院成立“曾诚人才培养基金”,用于奖励青海本土医生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为什么要去青海?报名时,他这样跟儿子解释:“就像在公交车上,你给别人让座,别人说了谢谢,你可能头也不回,但你知道,这是一种被需要的感觉。你能帮助别人、帮到别人,这是一种人生经历,也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快乐。”
他还记得青海的病人,一次做完手术出来,患者家属、一个藏族阿婆为他献上哈达,念经祝福。“她穿得很朴素,吃着最简单的糌粑,却把最好的祝福送给我。”曾诚说,“这就是被需要的感觉。”(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