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翔宇 陈骁鹏
全国第33届中华诗词暨苏东坡诗词艺术研讨会近日在惠州召开,惠州市的三个县区——惠城区、惠东县、博罗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900多年前的北宋时代,大文豪苏东坡仕途失意,被贬到惠州。他在寓惠的两年零七个月时间里,留下500多篇诗词文赋,为惠州带来了文脉传承与文化自信,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当然,惠州这座城市的诗意盎然与文明素养,远不止苏轼一人之功,历史上有大量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先后来到惠州,孕育了惠州这个千年古郡既温情又豪迈、既自信又包容、既守正又创新的岭东雄郡之风骨。
穿越千年文化历史 品鉴四万首惠州诗作
从春秋时期的傅娄古国开始,文明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始终伴随着惠州这座东江流域古老而又有生命力的城市。东晋葛洪在罗浮山修道时,写下的《洗药池诗》,可算是歌咏罗浮山的开篇之作:“洞阴泠泠,风佩清清。仙居永劫,花木长荣。”至今读来仍让人回味向往。
从隋朝开皇十一年(591年)设立循州总管到唐朝止,就有陈子昂、韩愈、杜甫、李白、李贺、刘禹锡近百位大家大作传世。这些人里,有的曾亲临惠州,有的则是心存向往,以诗作遥咏惠州风貌。李白的《留别贾舍人至二首》中一句“裴回苍梧野,十见罗浮秋”便道出诗仙对惠州的神往之情。
苏轼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到惠州生活,其关于惠州风物的诗词文赋中,以《食荔枝》最广为人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成为千古传唱的名篇,也给惠州增添了些许明媚怡然的生活情调。
东坡的到来,不仅为惠州文坛开辟了新的一方天地,更是启动了惠州西湖这一文化符号。由丰湖易名为西湖,此后得以与杭州、颍州之西湖“分庭抗礼”,是东坡之功,乃惠州文化之福。此后的近千年历史中,惠州西湖养育了无数文人,为来惠或寓惠的文人雅士提供了一个精神寄托地,同时也催生了新的诗词文艺作品产生。
宋朝以后,前来惠州或寓居此地的大家以及土生土长的惠州人,如陈偁、陈尧佐、刘克庄、留正、杨万里、周敦颐、文天祥、王守仁、祝允明、陈献章、黄遵宪、宋湘、康有为、梁启超、韩日缵、杨起元、张萱、李绮青、江逢辰等,这些名人歌咏惠州的诗词作品蔚为壮观。如南宋诗人杨万里《惠州丰湖亦名西湖》一诗中“峰头寺寺楼楼月,清杀东坡锦绣肠”两句,既写西湖之景,又表达对东坡的感慨之意。从晋朝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据初步整理统计,歌咏惠州的诗词在4万首以上。
推进诗词文化进校园 培养更多创作人才
目前,惠州市在惠州学院、惠州市文星小学等开展一系列中华诗词讲座活动,推动中华诗词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不同年龄层的学生中推广中华诗词,希望学生们能树立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从内心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感及热爱。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惠州学院副教授申东城告诉记者,惠州学院目前正努力施行一系列举措,来扩大诗词文化在高校学生中的影响力,除了开设《古典诗词欣赏与写作》课之外,还举办诗词写作比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投身诗词创作中来。
“惠州的诗词,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产物,有其独有的特色。跨越时空的界限,未来,我相信惠州的诗词文化将有进一步的发展。”申东城说,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积极开展创作采风和笔会交流活动,创作一批吟颂“岭东雄郡·山海惠州创一流”的诗词艺术作品。与此同时,惠州市委市政府也大力培养和扶植一批诗词创作人才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极大丰富了惠州诗词创作,营造诗意惠州的良好氛围。
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建设中华诗词之乡
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里,惠州一直很重视诗词文化的发展。早在十年前的2009年,惠州就成立了市诗词楹联学会,促进惠州古典诗词创作的繁荣景象。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惠州市各县区已拥有诗词组织40多个,丰湖诗社、松溪诗社、惠阳诗社、园洲诗词协会、龙门楹联诗词学会、博罗诗词学会等创作与惠州市诗联学会创作互相辉映。
如今,惠州活跃着1000多名诗词楹联爱好者和诗联专家,常年笔耕不辍,以笔下的诗文,为广大的惠州市民以及诗词爱好者带来赏心悦目的文学作品,也为惠州这座城市增添诗情画意,在发展的同时打牢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影响力。
全国第33届中华诗词暨苏东坡诗词艺术研讨会上,惠州市的三个县区——惠城区、惠东县、博罗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以惠州“中华诗词之乡”建设工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惠城区水口街道办事处、桥西街道办事处,惠东县安墩镇政府、多祝镇政府,博罗县园洲镇政府、广东罗浮山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等六单位在研讨会中,荣获全国“中华诗教先进单位”,在更贴近人民群众的基层单位中,切实做好诗词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从一点一滴做起,将中华优秀的传统诗词文化传承下去。
惠州市委宣传部负责人透露,借举办全国第33届中华诗词暨苏东坡诗词艺术研讨会之机,惠州市将进一步深入推动诗词“六进八有”活动,为惠州积淀丰厚的人文底蕴,不断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
【文脉链接】惠州将推动诗词“六进八有”活动
“六进”即中华诗词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景区活动。惠州目前做到:学校有广泛系统的诗词教与学活动;机关有诗词学习创作氛围,如丰湖诗社多数会员来自政府机关;社区、企业、农村有较多的人能自觉自愿投入诗词创作、吟唱等活动;旅游景区有诗词文化设施,如西湖的诗词碑刻随处可见。
“六进”活动的目的,是促使诗词逐渐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经常性、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让诗词活动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喜爱。
“八有”指惠州市惠城区在诗教活动中做到:参与创建单位有组织领导,有丰湖诗社会员参与的专业诗词分会,有诗教计划,有活动场所,有活动经费,有活动记录,有会员作品集,有固定的诗词专栏、板报、电子展示屏等宣传设施。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夏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