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第六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在浙江发布《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并举行“宪法e路行”主题公众开放日活动。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介绍,《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是中国法院发布的首部互联网司法白皮书,也是世界范围内首部介绍互联网时代司法创新发展的白皮书。
三家互联网法院受理案件11万余件,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一半
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也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5周年。
“选择在这个时间节点发布白皮书,有特殊意义。”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李广宇说,白皮书为中英文双语版,中文全文约1.6万字,反映了中国法院互联网司法发展的基本路径、价值取向、主要举措和重要成果。
“随着智慧法院建设加速推进,传统的审判流程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数据信息从纸面转移到‘云’上或‘链’上,立案、调解、送达、庭审、举证、质证等诉讼环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建立在线诉讼规则。”李少平说。
2017年8月18日,我国设立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2018年9月,又先后增设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
最高法司改办主任胡仕浩认为,设立互联网法院是互联网司法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三家互联网法院在案件审理、平台建设、诉讼规则、技术运用、网络治理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截至2019年10月31日,杭州、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互联网案件118764件,审结88401件,全流程在线审结80819件,在线庭审平均用时45分钟,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约38天,比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时间约3/5和1/2,法院通过电话、邮箱、微信、短信、公众号等在线送达文书96857次。
互联网司法在全国布局,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12月4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互联网企业代表、中外媒体记者等70余人走进杭州互联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万明说,“互联网时代,人民法院如何‘用互联网方式审理互联网案件’?通过走进互联网法院,公众可以亲身体会到审判执行工作的可喜变化。”
白皮书显示,互联网法院利用管辖集中化、案件类型化、审理专业化的优势,审理了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规则示范意义的案件。比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全国首例“暗刷流量案”,有力打击了网络黑色产业。
在互联网法院建设不断深化的同时,最高法也在全国范围布局推进互联网司法工作。天津、上海、湖北、江苏、四川、福建、贵州等地法院,组建了互联网审判庭、合议庭或审判团队,丰富互联网司法的实践样本。
据介绍,白皮书收录了10个互联网审判典型案例,以期为同类型互联网纠纷提供可借鉴的审判思路,也为社会公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规范互联网从业者行为提供指引,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部分诉讼环节可在移动端办理,司法区块链平台已投用
“互联网司法的深入发展是推动诉讼制度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型的强大动力。”参加“宪法e路行”主题公众开放日活动的北京炜衡(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昆蔚感慨。
依托电子诉讼平台,起诉、调解、立案、举证、质证、庭审、宣判、送达、执行等诉讼环节可以全流程在线完成,大多数案件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诉讼。
白皮书显示,12个省(区、市)开展“移动微法院”试点,依托微信小程序打造电子诉讼平台,将部分诉讼环节迁移到手机移动端办理,让当事人和法官感受到指尖诉讼、掌上办案的便利。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进“互联网+诉讼服务”,着力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和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从根本上重塑了法院与当事人及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模式,真正让司法更便民、诉讼更亲民、解纷更高效。
最高人民法院还建设“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完成超过1.94亿条数据上链存证固证,有效保障证据的真实性。
各地法院积极开发了各类智能化审判辅助系统,不同程度实现案件繁简甄别分流、法条及类案精准推送、自动生成文书、裁判风险偏离度预警等功能,成为法官办案和群众诉讼的有力辅助。
来源 | 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编 | 林梦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