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入殓师收入过万,背后的日常是怎样的?
2019-11-22 09:15 新华每日电讯
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有些工作,总得有人来做不是?

90后入殓师:见过太多告别,更珍惜当下拥有

不参加亲友的婚喜寿宴、不主动告知别人自己的职业、不递名片不握手……很多入殓师都有特殊的“职业习惯”。

▲王旭正在殡仪馆整容室给逝者整理仪容。本报记者屈彦摄

由于神秘和不可验证性,死亡常意味着阴森和不祥,大家重生避死,对一直与死亡打交道的入殓师更是有所顾忌。

不久前,“安徽一高校开设殡葬专业”的新闻,又一次把公众的视线聚焦到这一特殊群体。

他们沉着冷静,心怀柔情,用双手让冰冷的遗体重现生机,恢复生前容貌,体面离开。然而,他们的工作却常常被人误解,“月入过万”“给死人化妆”“入学就被预定”等关键词也成为这一群体的标签。

人才奇缺,入学两月即被“预定”

“选了这个职业,过年亲戚可能都不让你进家门”

每周二上午10点,解儒都会到学校体育馆三楼的形体教室,与其他37名同学进行一个半小时的形体课练习。

“起、放、压……”跟着老师的口号,她熟练地把腿抬到单杠上,开始压腿。

今年9月,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在全省首次开设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成为我国第五所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首次招生38人。解儒正是其中之一。

“保持住,身体不要动。”老师在一旁不断提醒。每周两次的形体课,主要是训练学生们的站姿、坐姿,以便在面对逝者家属时给人以端庄、肃穆的印象,形体课老师朱玲介绍说。

“除了形体课,学生的课程还包括《古代祭文赏析》《挽联书法》《生命文化》等基础文化课。到了大二,还有火化技术、遗体整容等实操课,然后就是去殡仪馆和陵园顶岗实习。”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健康养老学院副院长张玲说。

“今年是第一次招生,我们还担心招不到学生,最后成功招生38人,22名男生、16名女生,超过了我们30人的预期。”张玲说。由于人才奇缺,这些学生入学两个月后就已被用人单位“预定”。

19岁的解儒希望毕业后成为一名入殓师。然而,当她报考这个专业的时候,父母觉得她是在开玩笑。

“我妈听了老师的介绍之后,选择了中立的态度,但是我爸依然不改。我爸觉得晦气,甚至对我说,选了这个职业过年亲戚可能都不让你进家门。”

比起解儒,王晨的入学之路就轻松许多。在老家淮南,王晨的父亲与别人一起经营着一家殡仪公司,提供遗体接送、葬礼策划、火化安排等一条龙服务。他选择这一专业正是受到父亲工作的影响,觉得以后好就业。

你所不了解的入殓师日常

王旭曾处理过一位因车祸身亡的逝者,从早上八点一直忙到晚上七点

在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西南方向约15公里处,坐落着合肥市殡仪馆。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殡仪馆,近几年注入了不少像王旭这样的新鲜血液。

下午两点,整容组组长王旭准时来到班组。他穿上蓝色防护服,戴上口罩和橡皮手套,走进整容室。

打开铁门,一阵凉风扑面而来,为了保持低温的环境,三台空调温度都已调到最低16摄氏度。在这里,他将和三位同事一起为22位逝者整理仪容。

次日一早,逝者家属会来殡仪馆参加追悼会,王旭的工作就是让逝者能够以最美的容颜出现在家属面前,做最后的道别。

确认好逝者信息、整理好逝者衣物之后,王旭开始对逝者面部进行清洗。他首先用酒精、双氧水对面部进行杀菌、清洗,然后用医用脱脂棉将面部液体擦拭干净。随后,他用镊子夹着棉花对鼻孔、嘴部进行污物的清理,再用新的棉花将鼻孔堵住,将嘴部填充饱满。

“这样,逝者脸部会显得比较饱满,也是防止体内液体流出。”王旭说。

这是一位89岁的老人,因病去世。王旭先为其剃须,将头发梳理整齐,剪去多余鬓毛,最后用彩笔进行面部化妆。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20分钟,完成之后,王旭左右打量着,确认没有问题后才放下手里的工具。此时,老人就像睡着了一样,面容安详。

据介绍,常规的整容大约要20分钟。如果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车祸、身体腐败严重等,处理起来可能要几个小时甚至更久。王旭曾处理过一位因车祸身亡的逝者,那天他从早上八点一直忙到晚上七点。

“如遇到逝者嘴部张开,眼睛睁开的,需要用手去按摩,最后将其合上。遇到逝者嘴里吐水的,比如生前吃的食物、中药等有时会上溢出来,我们就需要用棉花去吸干净,然后再用新的棉花堵住。”王旭说。

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两台空气净化器也是开足马力全力运行。

在王旭身旁,同事王珉珉正在为一位7岁的小女孩整理仪容。女孩死于车祸,脸部淤青,下巴撕裂。为了能够恢复原貌,王珉珉先用针线把下巴缝合好,然后在伤口涂上塑形泥,最后用油彩化妆。

化妆完毕,有的家属要求看逝者一眼。“有时遇到不满意的,甚至会要求我们修改四五遍。”王珉珉说。

摆渡生死,他们更加珍惜当下

有人私下议论说,小姑娘长得挺好的,干什么不好,非要干这一行

入职三年多来,25岁的王旭已见证几万名逝者的遗容。从几岁的孩童到百岁的老人,他们有的寿终正寝,有的却英年早逝,他从他们身上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

“殡仪馆对我来说,就像一面社会万象镜。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在这里都会不经意间显露出本性的一面。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属,有的言辞激烈,有的通情达理,有的情绪激动,有的宽厚平和。”

在王旭的记忆中,有这样一场告别会令人印象深刻:一对恩爱的新人,就在婚礼举行的前一天,男方遭遇车祸离世。悲痛欲绝的妻子毅然决定穿上婚纱参加丈夫的葬礼,她对着丈夫的遗容说,“尽管阴阳两隔,可我依旧是你最美的新娘。”

“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王旭感慨。在外人看来,从事殡葬行业一定不好找对象,可王旭并不担心这些。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毕业后,王旭一直在合肥市殡仪馆从事火化组、遗体整容工作。也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同在合肥市殡仪馆工作的另一半——95后女孩许笑晨。他们两人用双手送走了一位位逝者,一起见证了生死离别,感情也一天天得到升华。

“学会珍惜,是这份工作赠予我的最大财富!”王旭说。

有一次,一位丈夫提出,他想亲自为他30多岁因癌症去世的妻子整理遗容,这让王旭有些为难,因为这是不符合工作规定的,但是王旭还是向领导汇报了此事。领导了解情况后,决定破例同意这位丈夫的请求。王旭记得这位丈夫强忍泪水,温柔地、小心翼翼地为他的亡妻清洗头发、涂抹水乳、整理衣物……

“我们见过太多的告别,所以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王旭说。他和小许上班时兢兢业业,下班后就热情拥抱生活,摄影、美食、游戏、唱歌、运动……他们尽情享受着生命的美好。

“工作辛苦点我们不在意,就是有点受不了别人异样的眼光。”小许说。有一次在告别会场外面,有人看到她穿着工作服,私下议论说,小姑娘长得挺好的,干什么不好,非要干这一行。

“什么工作都得有人做。医生护士守护生命,令人尊敬。我们殡葬人守护逝者尊严,同样应该受到理解。”王旭说。

每当看到“殡葬专业入学就被预定,月入过万”这样的报道,王旭总会觉得“别扭”。“关于收入,媒体的报道是不客观的。我目前的收入也就五六千一个月,我们一线的算高一点的,因为与逝者有直接接触,二线的司仪、灵堂布置收入更少。”王旭说。“这其实也涉及价值导向问题,现在大家觉得和死人打交道,收入就应该高,这实际上还是对死亡怀有恐惧和忌讳。”合肥市殡葬管理处处长丁启河说。

今年6月10日,王旭和小许的爱情修成正果,二人步入婚姻殿堂。

婚宴当天,这对“准新人”从一大早就开始忙碌,然而他们忙碌的身影却并非出现在家里、酒店里,而是像往常一样出现在殡仪馆的工作岗位上。直到一天工作结束,他们才急匆匆赶往酒店,举办人生中最难忘的婚礼。

婚后第二天,他们又早早来到工作间,开始了新一天繁忙的工作。

尽管辛苦,可当家属看到他们的亲人能够恢复到生前模样而感激不已甚至下跪致谢时,王旭和他的同事们感觉到,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刘方强 屈彦)

来源 | 新华每日电讯
责编 | 李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