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符畅 通讯员 廖培金
图/羊城派记者 梁喻
“死亡就像是一道门,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通过它进入下一个世界,就像一道门一样。而我则是守门人,在这里送走无数人,并对他们说,一路好走,来世再见。”这是著名电影《入殓师》的经典台词,也是千千万万入殓师的真实写照。
“80后”王星(化名)是广州市殡仪馆的一名遗体防腐整容技师,到现在,从业已有近20年。电影中,入殓师对待遗体的每个细微举动,都引起他强烈的共鸣。“逝者也曾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去。”他说。
一天就打了通关,之后再没害怕过了
王星并不是“科班出身”,他最早是从师范学校毕业的,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老师。那是1999年,王星还不到20岁。临近毕业,在等待学校分配的过程中,他无意间从报纸上看到了广州市殡仪馆的招聘信息。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星和另外几名同学相约结伴应聘,结果真的到了报名那天,王星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去了。经过层层面试、考核,他顺利入职,成为广州市殡仪馆的一名员工。
刚开始,懵懵懂懂的王星还不知迎接自己的将会是什么。从小到大,他其实从来没有和遗体打过交道,在这一行的经验更为零。“得知自己要做的工作是给遗体防腐和化妆的时候,其实还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王星说,但第一次“实战”,还是给了他巨大的冲击。
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老人遗体。王星跟在师傅后面,首先要做的是为遗体清洁和消毒。在手指碰触到遗体的一瞬间,“嘭”一下,王星的脑子里似乎有东西猛然炸开,头皮发麻,整个人处于完全空白状态。
“第一次接触,能明显感觉遗体的触感不一样,似乎还留有一点体温。”王星回忆道。也许是对第一次工作的印象太过深刻,他坦言,就好像一天打了“通关”,之后不论面对什么样的遗体,他都再也没害怕过。
在自己手上调色,为特殊遗体整容
按照广州市殡仪馆的传帮带培训模式,跟着师傅学习了半年之后,通过考核,王星才算出师,可以单独开展服务。从遗体送入殡仪馆之后,给遗体清洁、消毒、更换衣物、防腐、化妆等系列工作,全部需要王星和同事们来完成。在他看来,刚上手的时候,最难的地方在于根据遗体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化妆。
“刚接触化妆,不会那么多技巧。而逝者家属肯定希望能够尽量还原逝者原本的样子,所以只能自己多练习。”王星说。但是在哪练、怎么练呢?他想出办法:用颜料在自己的手上调色,然后和肤色进行对比。
就这样,经过不断尝试,终于慢慢有了进步,现在一次普通化妆,王星只需要10分钟左右。他还在第二届全国民政行业遗体整容师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在殡仪馆,经常还会遇到需要特殊整容的遗体,比如遭遇车祸,头部和四肢有缺损。王星和同事们需要通过缝合、拼接、塑形等各种手段,尽量恢复遗体完整。这个过程更为复杂,有时需要多位防腐整容技师合作完成,王星表示,最久的一次,4位技师同时修复,还花了整整两天时间。
他介绍,这种情况,一般先是把遗体的骨头拼接好,再缝合组织,然后修复皮肤,进行塑形。难点之一在于,骨头拼接的时候要根据人体结构,考虑各个细节。
另外,技师不认识逝者,在面部修复的时候,只能对着照片一点点还原。有的家属也会提出一些需求,比如尊重逝者生前习惯,发型是否保留刘海、妆容偏淡还是偏浓等等。
“他们提出后,我们都会尽量满足。”王星说。而修复完遗体,或为遗体化好妆之后,当家属说出“谢谢”时,他都会感觉,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是有价值的。
从一对老夫妻身上感受生离死别的另一面
从业多年,王星见惯了太多生死。“逝者也曾是一条鲜活的生命,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去。”他说。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遇到的一对夫妻。老爷爷离世后,被送入殡仪馆,老奶奶一直坚持陪伴在旁,还和王星一同,轻柔地为老爷爷沐浴更衣,细细抚平衣服的每一道皱褶,就像日常生活一样。
过程中,老奶奶还向王星讲述了和丈夫过往的点点滴滴。“这样的画面,让我感觉很温馨,原来死亡也可以这么温情。老奶奶全程都没有哭,但我能感觉到他们的爱。原来,生离死别除了悲伤,还可以这么唯美。”王星说。
而每当看到年轻的生命逝去,王星都深感可惜。
“每个人都应该善待生命,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容易,不要轻易放弃。”于他自己而言,作为生死之门的“守门人”,对待生死,他会更加淡然:善待自己,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等最后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顺其自然。
家人的支持是最大动力,盼得到社会认同
这么多年走下来,王星说,最大的动力,是父母和妻子的支持。
入职之初,王星曾犹豫过,是坚持留下,还是回去做老师?但跟着师傅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他认为这份职业是值得尊敬的,便彻底打消了后一个念头。“我想在这行好好干下去,还原逝者原本的样子。他们有尊严地离开人间,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认可。”他说。他也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母。
父母起初还有点担心,但还是选择支持儿子的决定。他们告诫王星,既然要做,就要把这件事做好,不要半途而废。王星的妻子也很支持丈夫的工作,还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选择留在广州,继续和王星在一起。天气好的时候,夫妻俩有空会在殡仪馆的花园里散步。现在,他们育有两个儿子,大的8岁了,小的1岁多,一家四口很幸福。
“我经常跟大儿子说,爸爸的工作是为了服务别人,让其他家庭过得更好。”王星说。不过,考虑到孩子在学校的成长环境,担心给别的家长造成困扰,他几乎不会主动说自己的工作单位。这其实是很现实的问题。
曾经就有要好的朋友,得知王星的工作之后,变得慢慢疏远了。“平时那么好,突然不来往了,我心里很难受,但没办法,这就是我的工作。”他说,“其实,我们的工作并不恐怖,也是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社会对我们行业的认同感能更高一点。”(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