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育观察员 江也
最近,“一刀切”成了热词。教育部说,减负不能一味“一刀切”,广东省人大说“罚站罚跑”不能“一刀切”。
11月14日,教育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给学生“减负”不能简单地降低课业难度,减少作业量,不能搞“一味的”“一刀切”减负。
这一表态的背景,恐怕源于此前各省先后出台的中小学减负政策:《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要严控家庭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小学生到晚上9点、初中生到晚上10点还未能完成家庭作业的,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可以拒绝完成剩余的作业,教师不得对有此类行为的学生进行惩戒。广东中小学生“减负”21条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2小时以内;学校和家长要保障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等。
这一轮的减负风,刮了不短时间了。中国孩子学习负担重不重?重!该不该减?该!但减负政策不应走向“表演”化。
教育改革是必须的,我们的教育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教学效率。但这一轮减负风中,让人困惑的是,减负到底要减什么?减负的逻辑和前提究竟是什么?
减负的问题要分两头说。
一头是中学生。即便一个门外汉也能看出,无论中小学怎么减,高考就在那里。虽然如今大部分高中生都能上大学,但985、211、名校就那么多,只要高考的指挥棒、优质大学的入学门槛、名校的精英人才选拔机制还在那里,中学生努力拼搏、废寝忘食的学习就不会消失。世界其他国家如此,中国也如此。
另一头是小学生的减负。家长对于小升初的焦虑、逼着孩子补课补不休,为什么?还不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如果每个老师的教学水平,每个小学、初中的教育质量都足够优质,家长们谁愿意折腾孩子,谁不希望让孩子充分地玩、充分地睡?正因为小学、初中教学质量差异大,能否读一个好初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不能上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
所以,与其“表演式”的减负,相关部门不如踏踏实实做好“加法”,研究怎样提速培养优秀的教师,增加优质的学校。(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