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0出头的“港漂”,昨天和我聊天时说了一句:
讲真(说实话),看到香港这样,我很伤心。因为我18岁进大学之前,真的一年看不到几次CCTV(中央电视台),我是TVB(香港无线电视台)和金庸小说“喂”大的。
他是广东佛山人。
讲真,70、80后,在粤语区长大的小伙伴,谁又不是呢?
还记得小时候,整个大院没有几家有电视机,每天晚上,小伙伴们搬起小板凳,集中到某户有电视的人家,一起看《霍元甲》的情形。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涛涛,江山秀丽叠翠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
快40年了,我在香江边依然能将《霍元甲》电视剧的主题曲,唱得朗朗上口,心潮起伏。
歌词里,扑面而来的爱国情怀情深如许,感染了几多少年儿郎?
这,算不算香港文化的影响?
还有TVB劲歌金曲、台庆晚会,梅艳芳、“哥哥”张国荣、“永远25岁的谭校长”、香港“四大天王”,盛载着多少人的童年回想、青春记忆!
Beyond的一句,“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令多少人在深夜里血脉贲张、一起高歌?
这,算不算香港文化的影响?
别的不说,单说金庸先生。他用如此生动的方式,给几代人上了爱国主义教育课,用郭靖、萧峰、张三丰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告诉我们,什么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他还用大半生的时间,办报纸写评论,以启民智,留下了一份今天在香港依然有影响力的报纸。
金庸先生算不算香港文化人?金庸小说缔造的“成人童话”,算不算香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没有香港的环境与氛围,会不会诞生这样的作品?这样的媒体?
讲真,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甚至在2014年之前,爱国,在香港从来不是一个小众选项,更不是一种“逆流”。
想想吧——
“大逃港”时,香港市民成群结队上山看望逃港同胞,送水送饼,送衣送药,有的开车把逃港者一批一批接去市区。
当港英政府遣反逃港者的车队开出时,一片排山倒海的呼喊声向车队压来!看当年的纪录片,还有不少香港市民,跳到马路当中,以血肉之驱挡住汽车。
看看吧——
1998年洪水时,全港动员向内地捐款达6.8亿,居世界第一;
2008年汶川地震,一笔笔援助款从千里之外的香港涌向汶川,一个个重建项目在汶川拔地而起。
数数吧——
多年来,在中国内地接收的境外捐赠尤其是现金捐赠中,来自香港的捐赠所占比例都是最高的。仅汶川地区,截至2011年4月底,香港特区向该地区共援助金额84.31亿元人民币,援建项目涉及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等多个领域,项目总数达190个。
再比如说,前段时间,网友突然发现香港明星古天乐在内地捐建了学校。一数,2009年至今,他先后在贫困地区捐赠援建了100所希望小学,还从来不利用慈善来炒作,不怎么吭声的。
这些,算不算是香港人对祖国母亲和同胞的真情实意?
不要因为2014年出现了“占中”和“反中”思潮,2019年持续5个月风波不平,加上出了一批黑衣人持续捣乱,我们就把之前的情意全忘了,我们就坚信“黄多蓝少”是香港的所有真相。
NO!
在我赴港前,一位前辈叮嘱我:我们这一辈深受香港文化滋养,应该好好去看一看,香港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实话实说,这些年,香港和内地的文化联结,确实有些变了。
曾经,以粤语流行曲为主的香港流行音乐深深影响了大中华地区,培育出多名国际知名歌星;而以粤语为主的香港电影也一度雄霸东亚,培育出李小龙、成龙等国际知名影星,更被誉为“东方好莱坞”;香港的美食文化独步天下,风靡一时。
随着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香港文化对内地的影响有所减弱。
说到底,香港文化,是岭南文化、移民文化、商业文化与殖民文化的一种混杂,也是市井文化集大成者。
它不以高雅、深厚见长,充满了烟火气和碎片化。比如,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就是一种典型的港式快餐文化,但影响了内地一代年青人。
一位文化人分析:“香港主流文化容易受商业和外地文化影响,能够迎合公众口味的通俗文化得以普及起来,可是较严肃的文学及艺术创作却较被忽视。”当它遇上崛起的中国内地中原文化和更加蓬勃的西方外来文化时,它在内地的影响力就慢慢减弱了。
香港文化人梁文道,有点小小“酸”地写道:
北京的报纸评选年度十大人物,作家和艺术家居然占一半;在香港,当作家要受人重视,或许就得卖燕窝广告。再说我熟悉的媒体,一个学者能凭在中央台连续每周讲《史记》而名扬全国;香港电视台又有“文化味”又受人注意的,居然就是《志云饭局》了。(摘自《一个最后一代香港人的文化告白》)
香港文化不只是在内地的影响力衰退,香港文化以及文化人,在香港青年中的影响力也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化和低俗文化随着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
在警方与示威者对恃的一线,作为目击者的我们,一开始都被香港部分青年的极度恶俗粗口震惊到无以复加,需要用一段时间才能平复心情。
后来,浏览他们喜欢的网站和留言板,才能慢慢接受:这里所呈现出来的今日香港,是一个低俗文化浸染的城市。
如果说社会是“波浪式前进”的话,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香港文化的影响力目前处于“波谷”的事实。
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纸质阅读、深层阅读的衰落,一代年青人都可能会处于一个“反智”年代。
原因当然是非常复杂的。
有深厚中国文化功底的老一代中国文化人,在香港这样的自由世界,创造了过去60年的辉煌;当他们陆续离开,同样带走的,还有他们对中国作为祖国母亲的刻骨之爱。
香港“四大才子”中已有两位作古,金庸和黄沾都已只留“沧海一声笑”。
可你一定还记得黄沾先生作词的那首《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香港文化,今日你将如何保有你的中国心?
来源 | 临江仙客
责编 | 张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