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派记者 张璐瑶 通讯员 苏运生
11月8日,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医学与健康发展论坛在暨南大学举办,本届大会主题为“健康湾区·共建共享”,广东省、广州市和澳门地区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医疗行业协会领袖,内地与港澳地区医学院校、医疗机构负责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代表等300多人参会,为健康湾区建言献策。
论坛中,与会专家聚焦医学研究与实践领域前沿,围绕“大湾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合作、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与交流、共建共享健康湾区”等多个议题开展分享交流。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耿庆山、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医学模拟培训中心主任陈比利、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院长陆骊工等8位来自粤港澳的医学专家做主题报告。
香港12%通过考牌的执业医师、澳门超80%医学人才毕业于暨大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介绍,暨大是我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设立医学院的院校,40多年医学教育过程中,跟港澳医学界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暨大在港澳地区有8万余名校友,其中,香港12%左右通过考牌的执业医师毕业于暨大,有21名暨南校友已成为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澳门执业医师当中暨南大学培养的医学人才超过80%。
如何构建健康湾区?他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广东跟香港、澳门三地一起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医疗卫生管理人才、医护人员。暨大也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创新力度,积极推进相关改革举措,培养适合湾区医疗健康需求的人才。
今年3月,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暨南大学与澳门卫生局签署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局与暨南大学医学部合作框架协议》。今年8月,由7名来自粤港澳三地的暨大医学校友组成的专家医疗队用仁心仁术为藏区人民服务,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做出了贡献。
“惠港16条”将更便利香港医生在大湾区发展
香港医学会会董/香港医务委员会执照医生协会副会长唐继升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对香港医生来说,非常有吸引力。“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是香港的十几倍,对香港医生有很大的需求。构建大湾区交流平台,有机会让香港医生知道大湾区其他城市市民的健康需求和常见疾病,学到很多新的医学知识,治疗更多病例。”
近期公布的16项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专业界别到大湾区发展的措施(简称“惠港16条”),其中提出“容许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指定港资医疗机构使用已在香港注册的药物和常用的医疗仪器”。在唐继升看来,这将更便利香港医生在大湾区发展。
“以前香港医生想回大湾区内地城市开诊所,最大的一个障碍是不能使用在香港注册的药物。但我们对国内注册的药物熟悉程度不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药物。这项举措推出后,我们可以直接用我们有经验的好的药物。”他说。
期待香港建国际医疗港,尝试海外新药物、新疗法
暨南大学医学部主任罗良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三地在医疗领域各有优势。内地有比较庞大的医学培养的资源,如广州有很多医学院校资源,有很大潜力为港澳培养更多高层次医学人才;香港医学培养水平比较高;澳门社区卫生服务、人文关怀做得比较好。此次论坛的召开,就可以强化三地在医疗方面的有效合作。
他认为,首先,可以从医疗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突破。“把内地和港澳人才培养机制融合,把高精尖医疗技术融合,吸收香港澳门尤其是澳门社区卫生服务、人文关怀;打破区域壁垒,便利港澳医生在大湾区内行医等。”
在学术研究方面,三地也在联合做一些尝试,如成立广州市分子与功能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集合粤港澳等地资源,针对威胁人类疾病最重要的脑的重大疾病和肿瘤开展基础临床和治疗的系列研究。实验室向整个大湾区的医疗卫生、科研单位开放,为大湾区生物医学人才培养,提升生物医药国际化水平做出贡献。
不久前公布的“惠港16条”为三地医疗资源进一步合作带来好消息,罗良平告诉记者,他还期待,在大湾区内,能在香港建设一个国际医疗港。“海外、国外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或优先使用的药品如能进入大湾区,国家药品管理方面可能有更大松绑。将来可以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医护人员用药可选范围也会扩大,对一些疾病的治疗也可以尽快跟国际指南和标准接轨。特别是抗肿瘤药物,国际上更新很快,我们也希望试用新的药物、新的疗法。”(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亮